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首支机器人股上市背后,万亿美元的机器人赛道正在玩变奏

时间:2024-01-16 10:09:28
2023年年末,风靡科技圈、资本圈的人形机器人,突然同时从政策产业端发力,为行业吹来了一股暖风。万亿机器人赛道已经启动其中,以造车企业身份参与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尤其具有代表性,这是否就意味着车企,将要在这一轮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浪潮中“打头阵”呢?

首支机器人股上市背后,万亿美元的机器人赛道正在玩变奏

附图来自Canva。

2023年底,在科技圈和资本圈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突然政策和产业两面同时发力,给行业吹来一阵暖风。 近日,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也透露,已启动人形机器人GR-1的量产,并实现部分订单交付。 12月中旬上市的机器人公司育碧,进一步最大化了人形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

事实上,在以AI为代表的大模型浪潮的催化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机器人赛道也正是因为它的到来而加速进入新的赛道。

01 万亿机器人赛道已启动

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30多年的赛道,人形机器人赛道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 其在医疗、工业、零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前景受到各方关注。 同时,作为一个长期赛道,仍面临增长周期长、投资大、商业化难度大的问题。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似乎有所好转。

首先,国家政策方面相关扶持政策频频传出。 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仿人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仿人机器人创新体系,形成“脑”等一批关键技术。 “小脑、四肢”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实现批量生产; 到2027年,仿人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此公告外,早在今年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就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相关产业实施的政策。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为实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决定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 除了中央层面,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应对。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重要制造基地均发布了相应的“人形机器人”计划,推动当地机器人产业的落地。

其次,在技术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正在逐步成型,商业化也在逐步加速。 2023年,行业将在技术和供给端出现明显的边际提升:技术上,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软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引领行业突破产品力天花板; 在供给方面,特斯拉已经完成了从概念机到能够完成复杂动作的实体的转变,目标价格为2万美元; 1X科技EVE产品已在安全场景成功商用。

从目前业界给出的实施场景来看,主要指向特种作业、制造、民生三大类场景。 其中,民生领域涵盖3C、汽车、医疗、家政等多个细分领域。 其中,家庭场景预计最先完成

商业应用。 综合来看,仿人机器人的应用情况非常好。

02 车企会率先行动吗?

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涉足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不少,其中不乏科技巨头。 其中,以汽车制造商参与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尤为具有代表性。 这是否意味着车企将在这波仿人机器人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涉足仿人机器人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汽车厂商尤为突出。 2023年8月,比亚迪个人投资仿人机器人公司上海致远新技术有限公司,并成为其第七大股东。 这标志着这个一直专注于造车的巨头也进入了机器人赛道。

10月,小鹏汽车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PX5。 这种智能机器人具有两条腿行走和跨越障碍的能力。 凭借高性能的关节,它可以在室内外快速行走和移动。

8月,准汽车厂商小米发布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艺名“铁达”)。 据官方报道,铁达身高177厘米,体重52公斤。 他的定位是家庭服务机器人。 除了小米和小鹏汽车之外,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公司吉悦也在尝试打造汽车机器人。 车企为何涉足人形机器人的建造?

首先,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虽然有很大不同,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关联,车企参与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虽然外观不同,但都具有机器人属性。 马斯克将汽车定义为带有轮子的机器人。 具体来说,在硬件层面,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计算芯片、控制板、高性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以及各种传感器都可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上; 在软件层面,基于智能汽车开发的环境,感知、目标识别、路径感知等算法也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上进行定制和优化。

由于两者在技术层面上的共性,车企最终可以参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开发流程。

其次,两者在场景应用上具有协同性,车企参与其中可以完善自身生态。 汽车作为综合性工业产品,本身就涉及到很多工业机器应用,其中工业机器人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日常焊接、涂装等相关领域已有成熟的机器人。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可能更加智能,可以参与更多领域的汽车装配和生产。

此外,成熟的机器人将应用于家庭环境,或将与智能汽车形成完整的智能生态系统。 以小米为例,小米的机器人可以成为米家智能生态的一部分,而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可以共同服务用户的出行和家居场景,产生更好的协同效应。

03 工业应用鱼龙混杂

不过,虽然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外部条件逐渐成熟,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总体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随着原型的进步、技术的迭代、成本的降低,其应用广度不断增加。 自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以来,其迭代速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并多次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最新的软件级别进展。 此次发布的二代机器人强调了机器人在硬件层面的升级,特别是脚部和手部的力感能力方面的新方面。 随着机器人能力的升级,开放更多的任务和下游应用场景,机器人落地的时间已经临近。

此外,随着仿人机器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和通用化,产业分工日益成熟,成本不断下降,仿人机器人有望首先在工业和商业领域普及,然后逐步扩展到家庭和公共领域。地区。

根据计算分析,预计中性假设下,2035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制造及家庭服务市场规模为1103亿美元,2025-203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8.6%。

另一方面,由于人形机器人本身设计的复杂性、社会文化考量等,人形机器人的实际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 事实上,与人类的灵活性相比,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认知和行动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要真正将机器人融入家庭,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个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但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智能的生活环境。 例如,智能音箱可以充当人们的“耳朵”,智能摄像头可以充当人们的“眼睛”,扫地机器人可以充当人们的“手脚”。

此外,基于更多功能体验的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也大幅增加。 相比之下,人类在这些方面技术更熟练,成本也更低。 与此同时,与外表和行为都与人类如此接近的机器人互动可能会引发深入的道德和伦理讨论,这是人形机器人进步的挑战因素。

04 人形机器人的春天来了吗?

不过,与十年前相比,如今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现在说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仿人机器人产业仍处于产业初期,进入加速普及阶段还为时过早。 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人形机器人目前前景广阔,但大规模商业化还为时过早。 从成本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过去的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虽然已经有10万美元以下的机器人在开发中,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仍然很高,很难推广其普及。 改变。

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对长期技术要求较高,研发仍需要长期投入。 打造高品质的仿人机器人,企业需要具备机械传动、运动规划与控制、计算机视觉与感知、人机交互、手眼协调等核心技术等一系列核心研发技能。 此外,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也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从这些因素来看,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快速爆发的条件。

从积极因素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也给仿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让具身智能成为可能。 具体来说,体现智能(指智能系统或机器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实时交互的能力)强调智能体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交互和反馈。 目前(由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驱动)仅实现信息输出,但未来仿人机器人可以用于与物理世界交互,服务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问题。

此外,生成式AI还可以通过生产代码等能力提高仿人机器人的研发效率,让仿人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更加便捷。 或许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包括科大讯飞在内的科技公司纷纷退出参与。 综合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逐渐加速,但要达到更大规模的成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刘旷公众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