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钱还骂人?拿5000万年终奖的私募经理不会向穷人道歉
赔了钱还骂人?拿5000万年终奖的私募经理不会向穷人道歉
当公募市场出现波动时,顶层设计需要管理和调整。 现在基金经理是不可以随便离职的。 买家向卖家支付的定位佣金也减少了,管理费也减少了。 然而,私募衰落之后,除了一些确实“太水”的交易者和管理者可能被解雇之外,其余的人“吃喝该吃喝喝,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2023年,别急着骂你的一两千块钱跌太多,因为很多私募大佬也翻车了,投资门槛100万的私募富豪也被困了。
业绩最差的前20只公募基金中,有14只跌幅超过40%,但你没看到隔壁的私募亏损了96%。
今年的私募亏损冠军是一家名为“京果雪峰七号”的私募公司。 今年的回报率为-96.59%。 也就是说,如果发行时你认购了100万元,那么你就只剩下32400元了。 。 不过,运营这只基金的私募基金经理手上还有一只基金,今年迄今的回报率为43%。 八妹真想问:经理兄弟,你之前的基金是做什么的?
1、公募经理道歉,私募经理却批评别人?
除了小型私募之外,名人私募今年的收获也不尽如人意。
淡水全兆军、高邑资产管理孙庆瑞等前大佬已经开始表现得像公募经理,动不动就公开道歉。 孙庆瑞甚至写了6500字的通讯给大家做心理按摩:“产品已经撤了,大家应该稳定。”
科普一下,孙庆瑞是少有的女性私募合伙人。 她担任股票基金经理的七年时间里,不仅长期业绩位居行业前三,而且每年都位居季度前列。 你可以理解她在《伪装者》中明镜大姐的身份。 市场上的小辈见了她都要恭敬地叫她“大姐”。 可现在有人吐槽,100万买了她的私募基金,好吧! 三年后,只剩下53万了!
除孙庆锐的产品不尽如人意外,目前高翼的357款产品中,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负的产品中有296款,占比超过80%。 其中,累计损耗率超过15%的产品有139种,占比近40%。 最新累计净值有56个产品跌破0.8,占比15.69%。 “私募教父”邱国鲁的神话已经被打破。 还有淡水泉、正心谷等老牌私募公司旗下的不少产品,今年都出现了30%的回撤。
有些私募基金比较诚实。 除了道歉之外,由于我们不赚钱,所以我们不会收取管理费。 例如,丹斌表示,旗下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直至净值回归。 达到1元以上就要收费。 今年也有很多私募跟进,净值不到1元,我们都不好意思收管理费。
一位私募人士告诉八妹,当我们到达止损线时,我们基本上会主动告诉大家,我们不会收取管理费。 一方面平复了心情,说明我们确实交易得很好,而不是躺着赚管理费。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一些想要赎回的资金,投资者跑不掉。
至少这些私募股权公司是有态度的,但是很多私募基金经理都很傲慢。
魔王李贝平时是非常高调的。 今年上半年,她可能因为做多纯碱和玻璃期货而遭遇了“定点爆发”。 当时,她的基金产品单周跌幅超过8%。 大家都批评她,结果发现她很奇怪。 她警告那些担心她的损失的人“改变你的方式,成为一个好人”。 结果,整个2023年,李贝德的产品表现平平。
还有林远,他很早就说过,“如果你志同道合,就买我的产品,如果你不买我的产品,我绝不会强迫你,如果你输了,那是你活该,绝不会”我可以道歉吗?我很有钱。” 一个人怎么能向一个穷人道歉呢?”
某银行私人银行经理表示,这是对投资者的直接攻击。 在私募方面,我们遇到了更加嚣张的私募。 我们的大客户损失了40%,但他们很平静地向我们询问如何处理。 我们还询问是否需要做出任何调整。 结果私募的人直接骂我们无能。 我们无法安抚顾客,还是去找他们。 我们的领导非常生气,我们向他们汇报了此事,并且不再与他们合作。 感觉是你给了他们钱养他们,却还要用温柔的言语来养活他们? 为什么,这是你客户的错吗?
该经理还抱怨道:“我之前听到市场上有传言,说有一个私募经理人素质不行,晚上跑步时被歹徒殴打。如果客户真的生气了,你就这么嚣张。” ,顾客会想杀了你。” 你的心是藏不住的!”
2、资金下跌时,私募基金经理基本不关心?
我们都知道,无论你的基金如何下跌,大多数公募和私募基金管理人仍然会照常收取管理费。
不过,此时公募仍会“做作”,比如卡队年终。
现在大部分公募基金都有工资递延制度,与证券公司的制度类似。 年终奖分三年发放。 他们大多采用“433”工资递延制度。
简单来说,第一年给40%,第二年给30%,剩下的30%。 如果中途离职或者换工作,年底就不想了。
不同的是,公募基本上需要红利自己购买,基金管理人还要花30%左右的红利来购买权益类产品。 因此,你总会看到知名基金经理花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的产品,这看似建立信心,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公司的KPI。
但私募基金基本上不会,所以很多公募基金管理人在公募基金中获得了足够的名气,可以“私有化”。 原因很简单——私募股权有很多钱。
据了解,目前二流私募及以上、基础策略研究人员(硕士及以上)月薪可达15k至50k,常年薪资18-26,而这还只是第一年的水平。 八妹见过有人在年底发工资的。 如果你拿到30个月的年终奖,并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参与实盘,你的收入很有可能会暴涨。
如果你做现在最流行的量化,那就更失控了。 几年前领先的量化私募公司发布的实习生招聘启事,给了实习生每天1000元的高薪; 不久前,某外资量化机构也发布实习要求,计划招聘3至5名量化研究员实习生,在上海或纽约工作,日薪4000元; 而近日,一家名为简街资本的量化机构甚至开出了“天价”招聘。 应届毕业生可领取年薪32.5万美元,相当于年薪约230万元人民币。
以私募管理人为例,业内普遍采用的“1/2+20”激励方式是1-2个点的固定管理费和20个点的超额业绩佣金(也称为浮动管理费)。 如果100伊利基金今年赚了50亿,那么它会把50亿中的20%,也就是10亿分给私募。 这10亿可以在私募股权团队之间分配。 所以之前圈里就说量化私募5000万的年终奖很常见。 就算不赚钱,今年的百亿产品还是能筹集到1亿的管理费。
几年前,公募基金行业有一位高管。 获得最高奖金的第二年,他选择加入一家知名私募股权公司。
加入这家私募公司后,私募公司凭借自己新行业状元的名气,推出了三年期封闭期产品,销量非常好,两天就完成了百亿募资。 光说这个可能大家都没有道理,但是现在几十亿的新基金需要渠道卖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卖完。 当年他的产品门槛只有100万,他还是要抢。
现在,他管理的产品是这样的:
2023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该基金按最高管理人收取管理费1.12亿元。 如果按照行业规定分配20%给基金管理人,那么他上半年的收入将超过2000万元,与公募基金的收入相当。 经理感觉舒服多了。 虽然这款产品已经亏损了几十亿,但最终频道还是无法忍受其他产品都在亏损的情况下还发布新产品的行为,开始愤怒地发文撕毁这家私募公司。
同样是在这几年,基金管理公司黄埔军校的一位知名经理人也辞职了。 “私募”后的首批新品发行募集资金超过150亿元,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结果,30%的产品被撤回。
从事私募渠道工作的老刘表示:“对于私募来说,基本上没有人约束他们,只要产品合规,不是自己的钱,他们也不会心疼。”减薪永远不会落在他们身上,年年有旱涝,才能保证收入。” 赚管理费就等于在金融界躺着。”
3、私募基金经理外表更光鲜,但内在更光鲜?
当公募市场出现波动时,顶层设计需要管理和调整。 现在基金经理是不可以随便离职的。 买家向卖家支付的定位佣金也减少了,管理费也减少了。
然而,私募衰落之后,除了一些确实“太水”的交易者和管理者可能被解雇之外,其余的人“吃喝该吃喝喝,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为什么?
首先,只要你做私募,你自己就有钱。 许多私募股权基金使用自己的资金。
比如当年担任总舵的泽西,大部分身家都是总舵本人的身家。 再比如,早前向大家道歉的高一资本基金经理孙庆瑞。 她是清锐系列产品最大的个人持有者。 很多数百亿的私募基金经理(尤其是那些敢于批评投资者的人)的身家都在数亿、数十亿。
前私募从业者小牛表示,2015年、2016年,十多人、二十多人的团队分享九位数的年终奖金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和自由。 还有一个知名组织,曾经生产过一款必须被抢购的产品。 它已经从私募股权转向公共股权。 2021年,它给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数百万的年终奖金。
名屯投资创始人邱慧明在2023年以2.85亿元拿下上海浦东华州君亭的一套豪宅。房子长得像这样,像一座城堡:
还有某女基金经理在骂人。 圈里一直流传着她身家二三十亿的故事。 就算基金清算了,她的钱也够她用几辈子了,所以他们还真是为所欲为。
其次,大多数从事主观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对自己的策略非常坚持和偏执,甚至可能有点“傲慢”,看不起别人。 无论我什么时候跟他说话,他都会条理清晰地讲自己的“杀死所有人”,而且他会主动向投资者道歉吗? 不教育你就没事了!
在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担任研究员的表示,私募股权的各种策略风险很大。 他们可以做空、做空并使用大量杠杆。 例如,中性策略利用一篮子股票的多头头寸来对冲股指期货的空头头寸。 ,这种操作风险早已被提出,更不用说近几日开始流行的CTA策略(商品期货)和量化DMA(中性策略杠杆)策略了。
比如,猴哥说,今年有一个小型私募股权公司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前段时间去世了。 他坚持长期战略,宁愿缩小管理层规模也不愿接受短期资金。 由于他坚持大力投资房地产领域,融创、万科、保利等持仓比例都很高。 结果,产品回撤了60%。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战略信念崩溃了,最终“无力回天”。
最后,投资私募股权的都是有钱人和有钱的机构,承受损失的能力比普通人强。
蒙奇说,不久前,一家金融中介的老板在一次晚宴上安慰私募基金的经理们:“没关系,客户不介意,不用惊慌,他们可以承受这些回撤。”
因此,私募股权的波动有时并不影响基金管理人表面上的声誉。 也许他们的内心财富更加丰富。 毕竟,不富裕的人可能已经无法忍受退出游戏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评价,这种不顾投资者感受的“光鲜外表”,未来会受冷。 自从中软新动力踏上层层嵌套的私募产品后,也开启了私募合规监管的新时代。 《新镜头》。
不久前,证监会发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在证券私募股权行业领域,有必要规范信托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职责,规范私募基金自有资金投资、私募产品托管、私募产品嵌入等行为。 在合规、信息披露、信息报送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明确的要求。
这样做不仅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也将更好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同行良性竞争,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翻译成白话,就是提高投资质量和收益,让产品更加合规,让更少的管理者睡在功劳簿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铁马,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