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财商

财商

硅谷巨头财报出炉,人工智能是条新的华尔街

时间:2024-02-07 14:04:45 小新新
撰文 | 雁  秋编辑 | 李信马题图 | IC Photo微软、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加码AI的野心人尽皆知,但跑得快并不一定能吃上肉。从几家公司刚刚发布的Q

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微软、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加码AI的野心人尽皆知,但跑得快并不一定能吃上肉。

从几家公司刚刚发布的Q4季度报看,有的已经享受到AI带来的红利,有的仍在为AI铺路,甚至不惜壮士断腕。

此前,市场对巨头们的业绩预期过于乐观,但业绩与预期产生的差距,却给部分公司的股价走势刮去了一些逆风。据美媒报道,1月30日收盘,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总市值蒸发了1900亿美元,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说清楚生成式AI、大模型这些概念究竟是“响炮”还是“哑弹”,尽管如此,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迎来内卷时刻。如果2023年只是厉兵秣马,2024则要直接短兵相接,谁的AI做得好,谁就有可能一步登顶。

图源:IC photo

一、财报“含AI量”过高

1月底,美股科技“七巨头”部分成员发布了第四季度成绩单,总体来说并未“撩动”到投资者的情绪,但与AI相关的业绩还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微软:AI助力,日赚17亿人民币

先来看微软2024财年二季度(自然年23Q4)大略业绩:营收6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218.70亿元,同比增长33%,相当于日赚17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旗下三个部门(个人计算业务、生产力和企业流程业务、智能云业务)的营收增幅均达到了两位数,尤其是智能云部门营收258.8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在大家都发展一般般的时候,微软无论收入还是利润增速都堪称「飞起」,这背后AI无疑是推动主力。微软相关负责人表示,微软云平台Azure本季度增长率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AI,是第一季度3个百分点的两倍。

不过,或许是由于投资者对生成式AI的转化期待过高,财报公布后,微软盘后股价还下跌了1%。

谷歌:AI有增长,但不及预期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Q4营收同比增长了13%,达到863.10亿美元。这是谷歌自2022年初以来营收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了销售额快速增长。但谷歌云Q4收入91.92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5%,是过去十季度以来的新低,谷歌甚至未给出AI对云业务具体贡献的数据。

由于AI发展和广告收入不及预期,谷歌盘后交易跌超6%,市值蒸发1088亿美元(约合7731亿元人民币)。

但谷歌正在迎头赶上。2023年12月6日,谷歌推出了其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多模态大模型Gemini“双子座”;2024年1月18日,谷歌又将生成式AI新功能Circle to Search“即圈即搜”首发给了三星,业界将其看作是Gemini的一次革新性应用。

谷歌CEO希望以最大精力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并持续将各类新兴生成式AI工具嵌入谷歌关键产品线中。为此,谷歌高管们正在仔细盘查各业务线运营情况,以明确可以削减成本的领域。

AMD:寄希望于AI芯片

芯片大厂AMD在Q4的营收为61.7亿美元,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61.3亿美元。但由于2023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不及预期,导致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近6%。

不过,AMD CEO苏姿丰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新推出的AI处理器MI 300X销售额预计将达到35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测的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分析师们最乐观的预期已经达到80亿美元,最低也有40亿美元。

为何判断会相差如此大?分析师的预测参考了今年AI芯片正在徐徐扩张的市场规模,而且当前英伟达至少占了90%的份额,市场普遍看好AMD能够凭借MI 300X抢下一些份额,给英伟达带来压力。

二、裁员与招聘并行

虽然几大公司不同程度实现了业绩增长,但裁员也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以谷歌为例,据官方财报披露,2023全年公司裁员超12000人,并在遣散费和其他费用上花费了约 20亿美元。

今年1月份,谷歌又裁掉了近千名员工,涉及到核心工程团队、虚拟助手Google Assistant团队,以及生产Pixel手机、Fitbit手表和Nest恒温器的硬件团队。谷歌CEO皮查伊表示,随着公司继续将投资转向AI领域,还会有更多的裁员:“要为AI投资创造能力,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

不止谷歌,从2022年底开始,硅谷科技巨头就掀起了裁员潮,陆续砍掉了公司中“不重要”的业务人员,并持续至今。

图源:IC photo

微软游戏部门裁员超1900人的消息震惊业内,这些员工约占该部门2.2万名员工总数的8%。该风波中受冲击最严重的要属动视暴雪团队,暴雪总裁和首席设计官也将离开公司。分析指出,此次裁员也是为了省下人力成本,更好地发展AI等重点战略方向。

1月份大裁员的还包括亚马逊,该公司裁减了旗下Prime Video和MGM工作室数百个职位,以及流媒体直播平台Twitch超过500名员工。亚马逊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发现可在部分领域削减或停止投资的机会,同时寻求在影响最大的一些内容和产品项目上增加支出。”

事实上,在全球AI浪潮中裁员的科技企业不止巨头。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最新数据,2024年迄今,已有80多家科技公司宣布了裁员计划,总计影响到超过2万名员工。该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全球科技公司分别裁员16万人和26万人。

与裁员同步进行的,是发布更多与AI相关的招聘信息。

亚马逊为应用科学和生成式AI高级经理开出了34.03万美元的高薪;流媒体平台Netflix早在2023年8月就发布了一个薪酬高达90万美元的职位,招聘具有丰富机器学习平台工作经验的人员;谷歌也计划进一步加大激励手段,未来或许会设立特殊的“股票激励池”,给予公司最顶尖的AI研究人员,媒体报道称这笔奖励有些高达上百万美元。

科技巨头为适应市场变化、人才更符合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进行一些结构性调整,筛掉非重点项目员工,既懂AI又懂产品的人越来越受欢迎。

正如纽约大学信息系统学教授达尔(Vasant Dhar)所言:“人工智能是新的华尔街,现在能赚大钱的是大科技公司,它们是新一代提款机。一切都与智能有关,未来的一切都与智能有关。真正优秀的人才已经供不应求。”

三、AI商业化还未明晰

为了进入AI赛道,或者为了跑得更快,各大公司不惜一掷千金,并不断提高相关开支。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超过194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倍增至401亿美元,同比大涨106.7%。

但现实情况是,除了英伟达和微软,还没有哪家从中赚到大钱。

在豪赌OpenAI大获成功后,微软先后将后者的大模型能力接入自家的生产力工具、搜索引擎,操作系统以及云服务,形成对企业、C端消费者、开发者客户的“全面包围”。旗下Microsoft 365 Copilot(微软的AI工具)自发布就开始了变现之路:Office 365的企业用户(E3、E5、商业标准版和商业高级版)如果想使用Copilot,需在原基础上额外支付30美元/月。

在别人连大模型影子都没摸到时,微软的商业模式已经走通并实现变现。微软总市值也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另一位玩家比微软“更狠”,那就是英伟达。

从产业角度讲,大模型主导的AI产业刺激着整体AI服务器市场出现井喷,而英伟达制造的GPU就是支撑AI服务器算力的「心脏」。毫不客气地说,任何依靠AI大模型赚钱的公司都要分给英伟达一杯羹。

图源:视频截图

英伟达的股价也因此受益,2023年,英伟达涨幅一度达到了惊人的240%,这一成就不仅令该股轻松超过美股基准指数——标普500指数(S&P 500),同时年内涨幅位列七大科技巨头之首。

然而,有些人干得热火朝天,有些人却像是身处冰窖。

在AI这条赛道,巨头们的主导地位加速了行业竞争,它们要么自己搞芯片,要么自己开发AI模型,对于那些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小公司来说,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在当下玩家里比较认可并聚集的模式中,无论是MaaS模式、开源模式、平台服务还是软件服务,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发展瓶颈,例如运行速度慢、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等等。此外,虽然部分研发机构在大模型技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落地场景却还不够熟悉,对于应用真正价值的探索,都还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更为棘手的是,对于大模型赛道的玩家而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但回报却往往难以预测。最直接的例子,由于高端芯片获取难度大、公共算力建设不足,算力租赁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这会导致大模型的研发成本进一步提升。

另外,大模型的安全性、伦理问题也给商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相应的对策和框架,这个工具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实验室环境,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靠AI变现总体上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具体的商业化之路要如何走,成为当下科技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可以预测,2024年科技巨头们将会继续主导AI赛道的方向,并引发一场激烈的竞争,业绩此消彼长。同时,AI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应用与落地场景相结合,伴随商业化模式进一步加速,届时出现一个“杀手级”的应用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