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财商

财商

专访BSI全球首席执行官Susan Taylor Martin

时间:2024-04-13 18:51:54 prnasia
北京2024年4月12日 /美通社/ -- 英国标准协会(BSI) 是一家助力组织将最佳实践标准转化为卓越习惯的业务改进公司,其企业宗旨是"激发信任,建造一个更具有韧性的世界"。一个世纪以来,BSI始终致力于追求卓越并促进...

北京2024年4月12日 /美通社/ -- 英国标准协会(BSI) 是一家助力组织将最佳实践标准转化为卓越习惯的业务改进公司,其企业宗旨是"激发信任,建造一个更具有韧性的世界"。一个世纪以来,BSI始终致力于追求卓越并促进全球组织采用最佳实践。近日,BSI全球首席执行官Susan Taylor Martin访问中国,并就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及净零排放等议题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

BSI全球首席执行官Susan Taylor Martin
BSI全球首席执行官Susan Taylor Martin

: 322日是世界水日,倡导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您认为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BSI在这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Susan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安全对于人类健康、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它可以推动社会实现繁荣。然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气候变化对于有限的水资源造成重大影响。

实现水资源安全可以促进全球的稳定与繁荣,且有助于应对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有效利用水资源还有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我们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然而,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未来远非易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目前每年中至少有一段时间会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Waterwise和BSI的研究显示,由于水资源短缺会影响个体消费者、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日常活动,投资者和商业领袖应关注并重视水资源管理。

通过参与水资源管理及建立"以循环优先"的节水文化,组织及企业有机会减少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拥抱并推动创新,激励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加速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BSI与组织、企业展开合作,不仅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提供支持,还通过推动多种可持续实践及标准的实施,来解决当今社会的关键问题。这包括将环境管理置于组织运营的核心位置,以助力企业满足环境法规、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并符合国际公认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1。

问:中国的企业及组织可以如何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

Susan为了实现一个水资源安全的未来,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测量并减少水足迹

参照水足迹网络(Water Footprint Network)的规定,了解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水足迹,识别高耗水环节并优先寻求节水之道。

2.与供应链和利益相关者合作

与供应商、乃至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组织可以与水资源使用者共同承担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更好地贯彻节水策略,应对水资源挑战。

3.勇于创新

拥抱创新和采用新技术,这有助于组织及企业减少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帮助组织识别系统内部的优化空间,例如水资源收集及再利用等。

4.信息公开

通过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布水资源相关信息,组织及企业可以对其水足迹负责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水资源管理实践、目标和成就的相关洞察。

在水资源管理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许多企业已经率先进行积极变革与创新。中国领先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就是其中之一。伊利于2022年获得ISO 14046水足迹核查意见声明,通过实施水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为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资源利用和减少水足迹做出了巨大努力。

每年,伊利集团都会下发节水目标以及衡量及减少用水量的指标,节水项目覆盖多个工厂,并根据标准管理工厂污水排放等事宜。

此外,伊利还加大节水改造力度,从源头严格管理生产用水各环节、大力提升替代水使用量、推动工厂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问:关于可持续发展,BSI有着怎样的愿景?未来的战略规划是什么?2024年的重点?

Susan我们希望加快建设公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不仅意味着解决环境气候、生活质量、数字信任等实际问题,还意味着推动这些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刻不容缓。

实现净零排放,打造符合道德规范的工作场所和供应链,以及确保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然而,我们无法独自实现这些目标,通过组织各方集思广益、协作创新,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目标实现。

创新可以带来积极的社会变革。AI正是如此,当我们处于世界AI发展之旅的起点,就已经看到了AI有潜力成为保护人类和地球的积极力量。

如果我们能全社会合作从而利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高作物产量进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那么我们便可以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和构建人员、系统、流程中的数字信任对于实现可持续未来也至关重要。

近期,BSI在全球范围发起的一项"AI信任度"调查揭示了利用AI推动社会进步的机遇。据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40%的受访者(全球平均比例为29%)认为AI首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32%的受访者(全球平均比例为22%)认为AI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实现社会公平与平等。

我们相信,可持续的未来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将专注于利用我们独特的专业知识、经验与力量加快其到来,造福全人类。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与各组织合作,解决从气候变化到建立数字转型信任等社会关键问题,为组织提供发展信心。

问:对于实现净零排放,BSI有着怎样的目标与策略?如何赋能中国产业界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Susan在BSI,我们以塑造更美好的社会与更加可持续的世界为己任。我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我们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待所有举措。

我们相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及深度合作可以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提供帮助。

目前,我们已经官宣了203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因为我们相信我们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我们都能迎来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意味着,在短短的几年内,我们必须以2022年为基准,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将我们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能源和燃烧气体以及行业车辆公路里程的排放)减少 90%,范围三排放(燃料和能源、商务旅行和上游租赁资产排放)减少 42%。

我们方法论的基石是采用标准及BSI自有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温室气体数据的测量和报告是根据《组织层面的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ISO 14064)来进行的。然而,我们明白消除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易事,全球各地的企业及组织需要运用创新的方法来激励和吸引他们的员工做出有时非常棘手的决定,以确保我们都能实现目标。其中,我们正在做的方法之一是将碳目标的所有权分配给我们的业务领导者,并为每个部门和职能引入碳预算。

为了在此问题上为行业和企业赋权,帮助社会实现净零排放,我们还展开了许多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BSI主导开展了"我们的2050年世界"合作,并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27)上推出了净零指南(ISO IWA42:2022)。该指南旨在推动政府和组织加速行动,为处于净零之旅不同阶段的组织提供实用的端到端框架,以助力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ISO净零指南发布自以来已被访问超过10万次,并且已经通过提供可信的最佳实践,助力组织制定全面的净零战略。率先采用该指南的机构包括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和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两家机构均使用该指南加速了其净零转型进程。

除了净零指南和我们最广泛采用的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以外,BSI还制定了能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新标准,持续赋能行业及企业。例如,我们有一个国际标准,《活动项目可持续性管理体系》(ISO 20121),旨在解决整个事件管理周期中改善可持续性管理的问题,该标准已被利物浦足球俱乐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COP28)等组织采用。

我们还推出了《可持续金融框架:原则和指南》(ISO 32210),为金融部门组织阐明可持续性原则。最近推出的碳中和标准(ISO 14068)不仅可以帮助组织及企业处理与碳中和声明相关的质量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和可验证的框架,从而确保组织产生了真实的正面影响。 BSI的净零路径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嵌入稳固的管理控制系统,以确保组织能够按时、按预算实现净零目标。

展望未来,BS将继续以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进程为己任。BSI以及我们合作的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已认识到基于共识的、国际性的标准及验证对于实现净零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问:此次访华您有何收获?您对于未来与中国企业组织的合作有着怎样的展望?

Susan此次中国之行让我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我们如何与企业组织携手合作,以加速推动公平公正的社会,共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进程。我所访问的企业展示了他们对可持续道路和数字安全方面的决心,他们渴望与全球伙伴和客户建立更加信任可靠的合作关系。他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确保遵守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从而更好地持续应对全球性的紧迫挑战。

其中,我对此次访问一家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有意愿取得BSI的反贿赂管理体系认证,这展现了他们在ESG领域树立领导力、建立行业最佳实践的决心,更展示了他们致力于合规、透明和可靠经营的承诺。

我很高兴看到BSI在中国被视为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能与中国企业及组织合作解决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及组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