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成立不到3年被收购,拆解第二起出售中国生物科技案

时间:2024-01-08 09:11:04
参考这两起并购案,未来由大药企主导的这场并购浪潮,两类国内企业可能会参与其中。在成立之初,几家投资机构总共出资4000万美元,拿到了信瑞诺医药50%的股权。2020年9月,吉利德宣布以21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看中的便是。

成立不到3年被收购,拆解第二起出售中国生物科技案

去年年底,大型跨国药企并购势头强劲,但麦肯锡认为国内企业将缺席。

核心原因在于,国内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的管线过于同质化,不值得并购; 跨国药企不会因为地域因素而急于采取行动。

但事后看来,麦肯锡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 2023年12月起,海外大型药企纷纷启动境内并购模式。 首先,阿斯利康收购了亘喜生物。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诺华将塞拉诺制药公司纳入其行列。

参考这两起并购,国内的两类企业可能会参与到未来大药企主导的并购浪潮中。

一类在技术上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类是作为进口商,在海外药企的管线中享有国内权益。 随着海外药企被收购,它们也成为谈判对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新瑞诺药业抛售的故事。

01 海外掘金中国平台

从发展路径来看,新瑞诺药业是一条非典型的发展路径。 其初衷是联合中美资本,为国内不具备临床商业化能力的海外创新药企打造一个本土化平台。

时间回到2021年底,当时国内鼎丰生物资本与美国某知名医疗基金联手生物科技公司,共同成立新瑞诺药业。

作为一家有技术投入的公司,在慢性肾脏病领域拥有技术积累。

其核心产品线之一是一种有效且高选择性的内皮素A(ETA)受体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阻断ETA受体。

ETA 受体的激活被认为是蛋白尿和肾细胞损伤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促进肾脏炎症和纤维化,所有这些都会导致 IgA 肾病的进展。 因此,它具有治疗IgA肾病的潜力。

虽然艾伯维对该药的研发并不理想,但借助该药似乎有可能再次将其开发成药物。 2021年3月,还启动了一项名为ALIGN的研究,以证明治疗IgAN的可能性。

另一个核心管道是BION-1301。 这是一种 APRIL 抗体,可阻止 APRIL 与其受体结合。

作为参与 B 细胞信号传导的 TNF 家族细胞因子,APRIL 被认为与 IgAN 和其他适应症相关。 事实上,IgAN 患者的 APRIL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个体。 因此,BION-1301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新兴疗法。

根据协议,新瑞诺药业将获得其两条核心管线及BION-1301在中国和新加坡的全部权益,以及未来管线的优先谈判权。

通过此次收购,将获得新瑞诺药业50%的股权。 在后续研发中,只需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无需承担中国和新加坡两条管线的临床和商业化费用。

如果新瑞诺药业研发成功并商业化,还将获得里程碑付款和销售股份。

鼎丰生物资本等财团是投资者。 成立之初,多家投资机构合计投资4000万美元,获得新瑞诺药业50%的股权。

至此,作为“子公司”存在的新瑞诺药业已开始在国内市场进行研发。 然而,随着身份的改变,新瑞诺药业的发展轨迹也发生了变化。

02 并购引发的连锁反应

过去,肾脏病领域发展不温不火,但随着海外国家开始逐渐拿出可喜的数据,大型跨国药企也开始有所动作。

去年6月13日,诺华宣布将以最高35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吸引诺华到这家公司的,是上面提到的两种治疗IgA肾病的药物。

在此背景下,诺华继承了全部资产,包括其持有的新瑞诺药业50%的股权。 然而,国内潜在的庞大肾病市场似乎让诺华并不满足于仅有50%的股权。

从流行病学资料来看,IgA肾病具有显着的种族差异。 在美国,IgA肾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全美仅有13万至15万患者; 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和非洲国家,其中亚洲国家中中国和日本的发病率最高。 。

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2022年IgA肾病新增确诊人数将在10万左右,现有患者将超过100万。 如果算上未确诊的IgA肾病患者,这一数字可能超过400万。

要知道,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等因素,IgA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极为不理想。 患者10年累积肾存活率为83%,15年为74%,20年为64%。 这些数字无疑表明IgA肾病药物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正因如此,诺华提出收购另外50%的股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 既然市场潜力巨大,为何新瑞诺药业的其他股东选择出售自己?

答案可能有很多。 一方面,首都寒冬仍在。 上述机构完成首笔注资后,新瑞诺药业未获得后续融资;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药企引进或自主开发出自己的研发能力,肾病领域的竞争强度也在逐步加大。

在此背景下,出售自己对于新瑞诺药业的其他股东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03 并购浪潮会加速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瑞诺药业的自我推销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案例。

过去几年,国内医药市场预期升温,吸引了资本和药企的关注。 许多前沿疗法通过子公司或引进方式进入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资本在寒冬中大幅下跌,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这也使得一些海外企业的发展策略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从单打独斗到拥抱大药企。

这些变化也影响了国内的选择。 事实上,新瑞诺药业并不是“第一人”。 此前,云顶鑫耀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019年4月,云顶新药以预付款6500万美元和里程碑付款7.7亿美元从其手中获得权益。

云顶的新耀眼光芒可以用“凶狠”来形容。 当时DS-8201还没有大显身手,ADC也不像现在那么普及。

事后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介绍。 2020年9月,吉利德宣布以2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尽管吉利德花费了巨资,但在中国、韩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独家权益仍然属于云顶新药。

随后,云鼎心药的研发也进展顺利。 今年6月,其在中国成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两次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年患者,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TROP-2 ADC。

对此,吉利德选择在2022年赎回上述领域的权益。通过此举,云顶鑫药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最高回报高达3.3亿美元,这也是比较丰厚的回报。超过20亿元,是当年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3.6倍。

如果说吉利德收购云顶欣药权益更多的是偶然的话,那么目前欣瑞诺药业的抛售或许预示着这样的例子还会继续增加。

前几年的引进浪潮或许可以让国内药企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当前医药企业的大规模并购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黄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