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大共识预期是否会破灭?
2024年三大共识预期是否会破灭?
1/5 不要为了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
投资中常常有一些判断看似简单正确,但实际上并无用处。 比如涨太多就会跌,比如市场火爆就会导致死亡,比如一次性预期必然导致反转……
以共识预期为例。 一旦市场某个板块持续上涨,成交激增,讨论四起,研究报告和各种笑话散文满天飞,有人自然会觉得共识预期已经形成,不禁思考。 进行反转。
在股票市场上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赚钱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么无法理解,要么缺乏执行能力。 如果简单易行,顶多就是市场平均回报。
如果是短期的话,就分布而言,形成一致预期后,实施反转策略的机会只有一次,延续趋势的概率自然要高于反转的概率。
如果是中长期的话,如果采取预期一致的反转策略,胜率会大大提高。 逆向思维在中长期投资中非常重要,但我还是反对那种为了反转而反转。
一致预期的形成有非常强有力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想押反转,首先应该了解阵型的原因,以确定是否会出现反转。
本文的内容包括:
1. 一致性期望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扭转呢?
2、2024年市场将出现三个相对一致的判断。
2/5 两个反转信号
一致性期望相反,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首先,芯片结构问题。
当预期共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看好的人都买了,没买的人都不看好”的情况。 只要预期稍有变化,芯片结构松动,就有可能出现逆转。
二、预期定价过高问题
股价反映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在任何市场的大多数阶段,股票价格总是有被高估的趋势。 不同的是,市场往往能超出预期,在行情中段赶上定价过高的情况,而最终的逆转则是由于突发事件所致。
这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情绪的反转因素,二是基本面的反转因素,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但在实际投资中,它们都有各自的缺点。
首先,从芯片结构来看,所谓“看好资金全部入市”只是一种理论状态。 事实上,不可能买断所有有前景的基金。 他们会想尽办法寻找各种资金。 有了这些钱,我会尽力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谓“不看好的人不会买”也不一定。 有些人即使拥有三条正线,也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 他们必须加倍信心才能相信。 仍然有一些人不这样做。 遇到一个能说服他的人。
因此,大多数时候,一旦形成共识预期,趋势要么持续,要么区间长期波动。 如果芯片结构过于集中,就会通过大幅下跌来释放部分芯片,重新获得增长空间。
其次,从预期定价过高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另一种常见的反方向现象——反身性,即“预期的自我实现”。 如果企业有更积极的预期,就会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最终会提高实现这种乐观预期的概率,反之亦然。
一致预期形成后,超出预期的概率就更大。 如果预期太满,股价就会小幅下跌来修正现实和预期,选择再次上涨而不是反转。
因此,上述两项只是一致预期逆转的参考指标之一,甚至不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共识预期能否逆转主要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 就看形成这个预期的关键因素是否被打破了。 比如,去年美国股市形成加息、做空10年期美债的共识预期后,无论是硅谷银行的风险,还是股市的剧烈波动,都无法改变大势。 只有当核心CPI和就业这两个核心指标出现趋势逆转时,这种一贯预期才会真正扭转。
了解了共识预期逆转的条件后,我们可以判断出2024年市场比较一致的三个判断:小盘成长持续走高,高股息风格占主导,另一个是虽然没有策略敢公开提出来,却是大多数投资者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个观点。
3/5 高股息策略
站在2023年伊始,可能没有人想到以下这些被忽视多年的大盘股在2023年会有以下涨幅:
中国移动+53%、中国石油+50%、中国农业银行+33%、中国神华+24%、紫金矿业+27%、中国核电+28%、华能水电+34%……
价值风格(也可以说是高分红、分红策略)策略其实已经有效两年多了,但被市场认为是2021年的周期性股市、2022年的资源股重估,以及2023年资源股的重估,被称为“中期特别预估”市场。
像A股这样卷入度极高的市场,在上涨两三年后形成一致预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原因就在于这些板块与以往A股的主流风格相差太远。
A股共识预期的形成通常有两个过程:
第一类是符合主流审美风格的板块。 一种逻辑传开后,市场总是一边相信一边上涨,形成一致的预期。 最后逻辑能实现就实现,不能实现就回落。
第二类是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价值风格板块。 主要以补偿增长为主,然后用另一种容易被市场接受的逻辑来解释。 例如,周期性股票,如能源重估,持续上涨,直到所有市场增长。 板块,无论是0-1的主题,1-10的爆发,还是10-100的成长,都没有机会。 只有还在上涨,市场才会认真思考价值风格和形态一致性的根本原因。 预期的。
A股早已形成“成长主导”的风格体系。 行业空间、商业模式、增速等成长股属性成为投资者唯一的选股标准。 高分红等价值体系基本被边缘化,一些典型的价值公司如果用成长股的标准来判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空间、没有增速、周期性强等。
另一方面,如果价值风格真的形成一致预期,基本上就很难逆转。 与前两次预期反转信号相比,价值风格和高股息策略均不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从筹码结构来看,这种风格天然适合机构配置。 但从去年三季度的持股比例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一旦机构形成的长期成长股思维发生改变,市场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 大的。
其次,从预期定价过高的角度来看,这并不一致。
高股息策略的定价过高是很容易判断的。 一是看股息率是否下降,二是公司稳定股息的预期是否被打破。
市场最担心的是股价短期上涨过快,导致股息率快速下降。 然而,即使出现这种情况,股价也更有可能在高位横盘,等待股息除权实施后被动提高股息率——这与增长式预期相反。 随后的暴跌则完全不同。
许多人认为企业股利缺乏可预测性,忽视了“预期改变现实”的反射性。
过去,市场看重成长性,上市公司的定位是实现快速成长、进入高成长行业、不断收购公司。 一旦市场变得“高分红看重”,管理层对分红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变化很快,特别是央企,各级财务都有分红要求。
如果股息率成为最重要的估值指标,则意味着只要公司将股息率提高一倍,股价就会翻倍。 公司提高股息率比提高增长率容易得多,特别是对于那些大股东来说。 对于持股比例高、估值低的公司,股息可以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还可以在高股价时减持、再融资。 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好事。
因此,对于高股息策略,我认为还没有达到一致预期的水平,更谈不上逆转。 顶多是短期震荡消化一些预期。
4/5 小市值
与高分红策略相比,这是一种已经实践了近三年的风格,很受接受,很多人都赚到了钱。 因此,从芯片结构来看,风格反转的首要条件已经满足。
是否符合风格反转的第二个信号,大家可以看下图“沪深2000/沪深300”近十年的走势。 高点为小盘风格的顶部,大盘风格的底部,低点为小盘风格。 市场风格的底部、顶部。
小盘风格的上一个高点是2016年10月的0.963,然后开始反转。 本轮小盘风格始于1月21日,去年11月最高点为0.741。 目前已经回到0.70,没有达到上一轮的最高点。
当然,历史不会完全重演。 不能说直到最后一个高点才会出现反转。 它可能会更早,也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更猛烈。 只能说,目前小盘风格的共识预计有一定的反转可能性,但何时反转还要看基本面。
我在之前的《绝望!》中写道。 该指数20年来增长了30倍,今年更是增长了40%。 努力选股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给出了大小行情反转的判断。
第一个条件是外资恢复大规模持续净流入,而且一定是配置型的,而不是像去年初那样对冲基金或者平准基金大规模入市。
第二个条件是风格终极诠释后的自我崩溃。 最典型的就是2021年春节后白马风格的自我崩溃。
但白马的估值高估一目了然,小盘股本身的估值很难判断,风格的自我崩盘比大盘白马更难。
第三个条件是市场价值风格的干扰。
前面分析过,价值风格方兴未艾,以大盘价值为主,与小盘成长风格完全不相容。 不过,大盘价值与小盘成长并不是大周期的切换,而是大周期中风格的轮换。 如果存在解释,只会使小盘股风格延续得更久。
因此,小盘成长风格虽然已经结束,但很难说不会出现非常极端的解读。
5/5 全局配置
这种一致性期望会被逆转吗? 毕竟,过去的教训是有的。 2023年初的共识预期是“中国将复苏,美国将衰落”。 这导致外国投资者增加购买中国资产。 结果年中预期没有实现,出现大量资金流出,成为A股下半年见顶的最大抛售压力。
如果今年的一贯预期真的逆转,那将非常符合“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方向,但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前面说过,能否出现反转取决于基本面,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根本没有办法分析基本面。 我只能用这两个反转信号来纯粹从财务和技术方面来判断。
从芯片结构来看,无法判断预期能否逆转。
由于资本管制,中国市场和美国股市的资金是完全分开的。 近期一些外媒调查分析显示,不少基金也认为A股市场被低估,准备加仓的比例已超过三个月前。 但他们主要购买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其次是港股。 最终还是A股。 对于国内基金来说尤其如此。 即使看好美股,也很难抛售全部A股。 因此,这种芯片结构引起的反转并不适用于这种一致预期。
从定价过高的角度看,美股涨得太多,A股跌得太多吗?
去年A股并没有那么惨。 真正从12月份开始,没人能赚钱了。 在此之前,是结构性上涨。 全A股涨幅中位数为4.04%,56%个股上涨; 去年A股也有可跑的指数,小盘股指大涨49.88%。 当然,这个索引的设计与普通索引有很大不同。
相反,美国股市并不像纳斯达克看上去那么强劲。 主要涨幅由七家科技巨头带动,A股对应的TMT行业也有15%以上的涨幅。
从大量小盘股来看,罗素2000小盘股指数2023年前11个月上涨了4%,而A股代表性小盘股指数中证2000上涨了4%。前11个月上涨8%,超过美股。 上个月我陷入了困境。
另外,如果拉到2022年,当年纳斯达克跌幅为-33%,沪深300跌幅为-22%。 事实上,部分原因是纠正这种下降的差异。
所以很难说宏观经济预期被高估,中国和美国股市增长的差异也没有你感觉的那么大。
当然,我们不应该将“全球配置”视为一种宏观时机,而应该回归其资产配置方式。
资本配置的前提是“无关性”,而A股独特且相对封闭的走势特征是境外投资者不可能不配置A股或中国资产的原因之一。
对我们来说,美股不是美国上市公司,而是全球最好的上市公司在美国上市,包括中国资产。 配置美股并不是看好美国,而是看好全球最好资产的价值持续增长。
因此,无需对未来市场悲观。 单纯依靠挖掘个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全球贝塔加中国阿尔法或许是未来最合理的投资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思想钢印,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