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云服务2023:阿里云急转直下,腾讯云整合,百度云加速……

时间:2024-01-09 11:19:29
在阿里云和腾讯云之外,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天翼云等云厂商也被迫跟进,纷纷推出大促活动,整个云服务市场显得十分火热。CEO汤道生提到了未来腾讯将专注“关键产品赛道”与“打造技术壁垒”,并明确提到腾讯云将作为“被集成方”,协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云服务2023:阿里云急转直下,腾讯云整合,百度云加速……

回望2023年初,随着特殊时期的结束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的落地,叠加人工智能新增量的出现,市场普遍对中国云服务行业的表现抱有较高期待,希望到2023年中期,能够一扫过去几年增长放缓的阴霾,经济能够重回上行轨道。

但从2024年的起点回顾过去的一年,虽然从二季度开始各家公司都忙着发布大型模型和应用,但看上去却充满了活力。 然而,从整个行业来看,最近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裁员优化”、“组织调整”、“价格战”、“净亏损”等相关负面词汇。

那么,2023年云服务市场将如何表现? 云厂商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云供应商是否再次取得进展? 大模型给云服务带来哪些新增量?

1 行业景气度未见好转,龙头企业不愿低价“出卖”自己

如果说2022年云服务市场的基调是“竞争加剧”,那么2023年就可以看作是前一年的延续,整个行业仍然在内部卷积中挣扎。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年上半年)追踪》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IaaS/PaaS/SaaS)整体市场规模为190.1亿美元。 其中,IaaS市场规模112.9亿美元,同比增速13.2%; PaaS市场规模为32.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26.3%。 从IaaS+PaaS市场来看,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为15.9%,为近三年来最低同比增速。 中国大陆公有云市场增速持续放缓。

增速下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云厂商之间价格战的激烈程度激增。

4月底,阿里云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面下调15%至50%,其中存储产品降幅高达50%。 也被称为“阿里云史上最大幅度降价”。

当时,阿里云集团CEO张勇表示,本次降价是为了“让算力更加普惠”,希望向客户和合作伙伴回报更多技术红利,持续降低云成本,拓展云市场空间。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降价来蚕食友商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空间。

阿里云率先表态后,5月份多家云厂商迅速跟进——腾讯宣布部分产品线降幅高达40%、移动云全线产品降幅高达60%、天翼云在主页上发布了标题图片广告,称其有产品低至10%折扣。 如此短的时间内,三大主流云服务商都选择了积极跟进。 同时,降价不仅幅度巨大,而且范围也广。 只能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不过,这波大降价并不是内卷化的结束。 反而成为价格战的“发令枪”,双十一期间又一轮全面降价打响。

如果要说双十一期间折扣最大的产品,那么云服务一定有一席之地。 据科技云报道,阿里云在双十一价格战中率先推出“金秋云创季”活动。 从10月底开始,将为顾客提供折扣、代金券等多项优惠政策,相关折扣持续整个双十一期间; 腾讯云主打轻量级云服务器折扣,推出1元云服务器折扣服务。

来源:阿里云官网

除了阿里云、腾讯云之外,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天翼云等云厂商也被迫跟风,纷纷推出大促销。 整个云服务市场显得非常火热。 然而,价格战等手段往往是在“无牌可打”的情况下才选择的。 一年两轮降价的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云巨头们深深的焦虑,而且还存在着看不见的隐患。 新的市场增长。

除了最直观的产品价格战之外,大型云服务厂商在资本市场的快速动作也反映出他们对未来市场的信心不足。

作为运营商认证的国家队,天翼云近年来不时传出分拆上市的传闻。 在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集团董事长柯瑞文表示,“我们将在符合监管规则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天翼云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在2022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柯瑞文董事长再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天翼云首先是云网融合的云,有发展的优势。做大、做强、做强。”更好才是关键。”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半年天翼云的分拆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但仅仅半年后,在202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柯瑞文就天翼云分拆上市话题表示,“云网分离有计划,但还没有”到了这个时候。” 而这也意味着,天翼云之所以终止云上市,暂停上市可能与业绩放缓密不可分。

来源:奇数和偶数排图

2023年上半年,原本“风起云涌”的天翼云突然出现下滑,营收增速创三年多来新低。 而且这种势头似乎正在恶化。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运营商云业务增长势头持续下滑。 1-6月增速仅为38.1%。 天翼云还需要开拓下一个增长空间,才有机会为资本市场描绘美好的未来。 获得更高的估值。

除了“国家队”天翼云推迟上市之外,国内第一云阿里云也暂停了分拆上市进程。

11月16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了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随之而来的还有阿里云结束上市的消息。 “鉴于各种不确定性,云智能集团的彻底剥离将不再推进。” 拆除。”

阿里云给出的解释是,“美国近期扩大了对先进计算芯片的出口限制,给云智集团的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完全分拆云智集团可能无法实现”按照最初的设想增强股东的实力。” Value因此决定不推动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而是将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专注于为云智能集团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有媒体报道称,几个月前,阿里巴巴部分高管密集拜访一些大型投资者,试图说服他们持有阿里云股份。 当时,阿里巴巴正在推​​动阿里云独立分拆上市,阿里巴巴内部对阿里云的估值约为4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800亿元。

阿里巴巴此举的目的很简单。 让这些知名投资人带头投资,对于阿里云来说将释放出有吸引力的信号。 那么在阿里云后续的上市融资过程中,阿里云的溢价空间将会被放大。 。

但结果是:计划失败了。 这些大投资者似乎并不同意阿里巴巴寻求的估值(400 亿美元)。 最大的原因是:阿里云的成长存在严重问题。 从2018财年到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1%、84%、62%、50%、23%,一路下滑。 在11月最新发布的财报中,阿里云营收增速降至2%。

因此,在收入增速如此之低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并不看好阿里云在这样一个内卷化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一些国际投资公司甚至愿意给出250亿美元的估值。 这与阿里云最初的估值不同。 寻求的价格相差数千亿元,可能还有上市即巅峰的说法,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无法接受的。

事实上,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云服务市场和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般基础设施业务,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真正的增长到来之前,相关行业的公司和公司都必须生存下来。

2 内卷化无止境,大厂急转弯

然而,2023年云厂商也并非没有变化,纷纷大打价格战、暂停上市。 相反,云厂商的战略方针在这一年里对于“稳定”的思考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阿里云为例,暂停上市后,迅速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

11月23日,阿里云宣布调整后的新组织架构:成立公有云事业部、混合云事业部和海外事业部。 其中,最重要的公有云业务部门优先考虑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该利率目标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及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刘伟光领导,直接向阿里云CEO吴永明汇报。

同时,在吴永明的协调下,阿里巴巴集团还成立了基础设施委员会,协调整个集团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提高运营效率、创造规模经济为目标。

一个月后,阿里云继续对混合云部门进行深度优化,部分团队裁员高达30%。 在物联网硬件集成业务中,裁员比例已​​超过50%,剩余未裁员的员工将重新分配到其他业务部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在优化裁员的同时,阿里云也逐步扩大公有云事业部和AI部门的招聘规模。 目前,阿里云官方招聘网站提供约500个职位,预计将吸引超过1500名应聘者。

从这样的进退不难看出,阿里云的业务重心从2023年初张勇的“进”回归到了“稳”和“公有云优先”,而这也是阿里的重点云。 过去长时间探索、不断碰壁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过去几年,阿里云在非公有云市场与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云厂商竞争激烈。 然而,非公有云中的合同,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其他基于项目的合同,往往需要组建特定的团队来完成项目,以及项目的激烈竞争,共同导致利润率较低。

这让阿里云意识到,阿里云很难在这个个性化、定制化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相反,它在不断消耗自身能源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依靠规模经济来赚钱的公有云。 ”项目,因此纠正“错误”、转向更高质量利润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变得不那么难理解了。

放眼整个市场,阿里云并不是唯一一家正在调整过去不太正确的方向,以提高盈利质量的企业。 各种大小的云也做出了表面上看似不同但结果相同的选择。

其中,同样处于云服务第一梯队的腾讯云也将“利润”放在第一位。

具体来说,在加速扩张的初期,腾讯云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大项目,然后分包给生态合作伙伴。 这种方式确实带来了大量的客户,提高了市场份额,但相应的费用也呈指数级增长,赚到的钱大部分都流失到了外包上。

在2022年底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CSIG首席执行官唐道生提到,腾讯未来将聚焦“重点产品赛道”和“构筑技术壁垒”,并明确提到腾讯云将是“一体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派对”。 协助合作伙伴进行集成和交付。

具体来说,据媒体报道,比如在金融行业,面对客户专业的IT需求,腾讯云邀请金融行业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上台,做他们擅长的数据库部分。提供服务。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的金融核心产品。 对于相关数据库管理员(DBA)服务,客户仍可使用原有服务商,腾讯云将提供产品培训和支持。

值得深思的是,对于自己对于规模和盈利的态度,唐道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宁愿150斤壮实,也不愿200斤浮肿。 言外之意是,腾讯云宁可以通过“整合”来提高利润率,不再愿意烧钱抢占市场份额。

此外,2023年中期云产品的多次崩盘也让行业开始反思激进扩张下基础设施的成熟度。

3月5日晚,不少网友表示,使用哔哩哔哩时,手机和电脑都无法访问视频详情页,手机也无法查看收藏夹和历史记录。

3月29日凌晨,腾讯微信、QQ业务出现崩溃。 微信语音对话、朋友圈、微信支付以及QQ文件传输、QQ空间、QQ邮箱等多项功能均无法使用。 腾讯将其定性为公司级事件,大量相关领导受到处罚。

11月12日18点左右,微博上开始充斥着阿里云疑似大规模故障的消息。 “阿里云崩了”、“淘宝又崩了”、“闲鱼崩了”、“钉钉崩了”。 诸如此类的话题接连出现在热搜上,阿里巴巴不少产品都受到了影响。 随后,官方确认故障原因与底层服务组件有关。

来源:新浪微博

随后几天,滴滴也出现系统故障,导致App服务异常。 没有显示位置,也无法叫到出租车。 11月29日,滴滴再次发布致歉声明,称初步判定事故原因为底层系统软件故障。

而这还只是对大厂云影响巨大的一次宕机事件。 一些公司的私有云崩溃事件不胜枚举。 这些宕机事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云服务厂商的现状。 我们需要在研发和运维上不断优化,来“治愈”过去高速发展造成的“伤痕”。

总体而言,2023年,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所有云厂商都会意识到时代变了,开始主动“收缩”,回归自己最熟悉、最有优势的领域。利润是第一位的。

3、行业增长点难找。 大型模型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吗?

虽然整个云服务行业目前正处于增量难找且相对较弱的阶段,但在2023年这个国内大型机型诞生落地元年,人工智能与云的合作紧密程度已经增长迅速,AI与云的结合,MaaS的服务形式也脱颖而出,为云服务带来新的增量。

例如,百度智能云表示,为了满足大规模模型落地的需求,正在基于“云智合一”战略重构云计算服务。 目前已完成从底层基础设施-大模型开发与应用-AI原生应用开发的端到端。 升级和重构。

在近日举行的智能计算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公布了大模型上云的最新“成​​绩单”。

自8月31日文信大模型向全社会全面开放以来,千帆大模型平台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增长10倍。 目前,千帆平台已服务超过4万家企业用户,已帮助企业用户微调了近万个大模型。 与使用自建系统训练大型模型相比,使用千帆平台训练成本最多可降低90%。

盈利方面,百度云发布的三季报称,达到344.47亿元,归属于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达73亿元,同比增长23%。 营收和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而这也是百度智能云扭亏为盈后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盈利。

事实上,大型模型和云齐头并进并不奇怪。

从大规模模型实现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计算资源的需求还是存储能力,都需要涉及到云计算,尤其是在算力紧张的现在。 另外,大型模型的训练通常需要分布式计算框架,而云计算平台正好提供分布式计算环境,可以轻松实现大型模型的分布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从实践来看,通过大机型云交付的能力,企业和个人可以按需付费,避免购买和维护昂贵硬件的成本,性价比极高。 同时,云服务厂商也可以作为生态基地,为大模型用户提供丰富的API和工具,大大提高开发和使用的便利性。

因此,几乎所有云厂商都在等待机会。 毕竟,这是近年来最有希望的新增长源。

其中,阿里云制定了以“AI+云计算”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吴永明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业务、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全球业务网络被列为阿里巴巴的重中之重。

百度智能云旗下千帆大模型平台在大模型领域最为领先,已托管42个主流大模型,覆盖金融、制造、能源、政务、交通等行业400多个场景并且月活跃企业数超过万家,与过去无人关注的二流云厂商相比,AI对其云业务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

腾讯云还宣布将旗下超过180个业务应用接入混元模型,并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一站式行业模型选品店。 目前,腾讯云已为媒体、文旅、政务、金融等10多个行业提供了50多个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

不到一年的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MaaS的缺点暴露出来。

尽管有云服务的支持,但大型模型与实现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尽管大模型在理论上很强大,但仍需要克服许多技术困难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并达到预期结果。

例如,如何将大型模型的复杂性与实际应用的需求结合起来,如何优化模型的推理速度和资源消耗等,这需要云厂商和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进行不断的研发和创新。

此外,客户和模型训练之间的铁墙也是一个大问题。 来自数千个行业的大型模型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参加培训,以满足定制和行业的需求。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大模型的发展,现在的问题就落在了云厂商的肩上。

但2023年毕竟是云与AI深度融合的元年。 随着MaaS模式的不断发展,这些难题也可能成为云模式共进之路上的里程碑。

4写在最后

从规模化发展到快速收缩,以“进取”为主基调的云服务商在2024年做出了不甘却又被迫的选择。不同的云服务商都在聚焦自身的优势和定位。 为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的解决方案。

随着云计算玩家“大调整”的启动以及大规模模型能力的落地,可以预见,2024年云服务行业将会出现更多的“新玩意”。届时,整个云服务市场一定会更加热闹。

参考:

1、《阿里云缩水调整,市场环境复杂,无路可走》,电商新闻专业版;

2.《人工智能崛起,公有云先行?》 》,中国电子报;

3.《2023启示录:云计算之年》,自我象限;

4、《云厂商新战场:MaaS如何赚钱?》 》、市值排行榜;

5、《阿里云“不再分拆上市”是什么意思?》、易度专业版;

6、《多家云服务厂商的价格战折射出云巨头的焦虑》,北京日报;

7、《降价再现背后:云厂商的“焦虑”》,科技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