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下,2024年六大战略技术趋势
内卷化下,2024年六大战略技术趋势
抢占技术制高点固然重要,但成本控制也不容忽视。 中国汽车市场的卷入,让供应链企业感受到了寒意。 要想实现“剩菜为王”,企业在攀登技术巅峰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严格的成本控制。
在极度内卷化中,2023年的中国车市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2023年的卷入不仅仅是一场价格战。 面对近战,中国车企积累了大量技术储备,并部分实现了商业化。
放眼海外,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全球竞争中,从“修罗场”崛起的中国车企正在扩大自身优势。 与大多数跨国车企相比,中国车企已经具备代际优势。 2023年,无论是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份额超越合资企业,还是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些都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优势的明证。
在众多优势中,智能化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把独特利剑。
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20多年,中国的程序员队伍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对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让中国汽车工业积累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具备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
当庞大的程序员团队遇到庞大的汽车工程师团队时,无论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还是集成座舱,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都将水到渠成。
那么到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发展方面将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战略趋势? 亿欧汽车结合亿欧智库研究报告,梳理近一年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并展望2024年战略性技术创新与突破,让行业内外人士直观了解科技发展趋势新阶段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 。
突破,国产高功率计算芯片
当 Orin、高通8155和8295芯片成为消费者熟悉的汽车零部件时,芯片对汽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以下简称:E/E架构)开始向集中式E/E架构转型时,车内的各个控制域将被打通、交叉-将实现领域整合。 。 这时,汽车内的线束和芯片数量就会迅速减少。
以特斯拉为例,早期的 Model S 线束总共有 3000 米,但到了 Model 3 时期,只剩下 1500 米,而 Model Y 据称也只剩下 100 米线束。
线束和芯片数量的减少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但也对负责中央计算模块的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高通和英伟达的芯片开始成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不可避免的存在。
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改变。 因此,国产高功率计算芯片的突破已成为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重大课题。
目前,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地平线、黑芝麻、新清等公司的芯片已经量产并搭载在车辆上。 因此,面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集成多领域功能的大算力国产中央计算芯片有望迎来更多技术突破。
SiC助力高压快充持续下沉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里程焦虑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减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动力电池和整车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动力电池的续航里程也明显增加。
除了增加续航里程外,如何提高能量补充效率也成为解决里程焦虑的另一个方面。
目前,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快速推广应用,其耐高压、耐高温、耐高频、能量损耗低的特性可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 这为高压快充平台创造了条件。
2023年,多款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成熟量产车型将陆续推出,可以进一步缓解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 业界也普遍认为碳化硅+800V高压平台将成为解决充电焦虑的主流方案。 。 目前,虽然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但技术趋势已经明确表明,未来800V高压平台有望进一步下沉至中低端市场。
为配合高压平台车型的推出,需加快配套能源补充网络建设。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与以往集中在城市地区的充电网络不同,高压快充补能网络的建设可能更侧重于高速路段。
大模型深度赋能
当燃油汽车开始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时,一些跨国车企也看到了软件的重要性。 大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迪斯曾表示,未来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
然而,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3年,大语言模型(LLM)的流行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此后,以新势力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纷纷宣布将大型车型引入智能座舱。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甚至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电动汽车。
然而,目前汽车上使用的各种大语言模型的功能更像是娱乐交互。 如何深度赋能智能汽车,是整个行业努力的方向。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曾对亿欧汽车表示,大语言模型可以像人类一样理解外部世界,从而实现“人性化”。 ”。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有望打通驾驶过程中的感知、预测、决策和规划控制环节,解决无人驾驶行业长期存在的瓶颈。 此外,由于大型模型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因此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动驾驶思维和决策。
目前,海外已有初创公司实现了上述想法,让大型模型通过语言向乘客解释自动驾驶决策。 据亿欧汽车介绍,中国一些车企也已开始相关研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用户将能够通过大型车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汽车是如何行驶的。
数据加速驱动自动驾驶
无论汽车是由软件还是人工智能定义的,数据都是无法访问的驱动程序。
特别是自动驾驶产业正在从“数据闭环路径构建”向“数据高效驱动”迈进。 随着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数据高效驾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数据驱动的自动驾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进步。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收集更多的数据成为突破自动驾驶研发瓶颈的关键。 测试车队逐渐壮大,智能驾驶选手在模拟问答中练习,这些都加速了自动驾驶数据的发展。 逐步形成闭环。
当然,随着更优质的数据闭环逐渐形成,如何利用数据闭环和大模型优化算法能力来驱动自动驾驶下一步发展,需要更全面的部署。
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要实现质的突破仍然不容易。 2024年初,小鹏汽车宣布,开通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城市数量已达243个城市。 相比之下,不少车企的城市NOA能力还处于“未来”阶段,最终何时落地还不清楚。
因此,消费者最好理性看待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 毕竟,就连英伟达汽车事业部负责人、汽车副总裁吴新洲也认为,自动驾驶需要进一步的积累。 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L2++(自动驾驶)可能是2023年到2024年,然后可能需要2到3年的时间,通过领先车厂的积累,让体验足够好。那么中间的时间点,可能是2027年或者2028年到那时,我们将能够在市场上看到一些更好的L3产品。至少在某些市场,在某些ODD(操作设计领域)下,我们会看到市场上出现高可用的L3产品。”
人工智能转化为生产力
2022年,特斯拉将集成压铸技术引入汽车制造的消息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关注。 马斯克曾表示,Model Y的后地板一体压铸后,原来的80个零件集成为一个,直接降低了40%的成本。
但与制造工艺的改进相比,生产理念和方法的改变将对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马斯克表示,未来,执行体力任务的机器人基本上将成为一种选择。 该机器人的商业版本预计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向客户提供,早期版本可能会在汽车生产线上进行测试。
事实上,马斯克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特斯拉的生产线。 特斯拉加州无人工厂前研发负责人艾伦·潘曾向笔者表示,特斯拉团队已将自动驾驶引入生产线,每个工作站都是一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 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线上的每个工位都可以自行决定或修改生产流程。
这背后是一套通用人工智能,它不是基于特定场景的。 潘艾伦表示:如果马斯克的其他公司也需要的话,这套通用人工智能也可以用在那个公司。
可见,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2024年的汽车领域,具有感知、推理、决策、执行能力的新一代体现型智能AI生产力将加速向车辆渗透。制造过程。 在整车智能制造流程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验环节开展试点应用和可行性部署。 未来,随着赋能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创新融合,赋能智能AI技术将在整车制造全流程中形成“质的”创新。
汽车与手机加速融合
在小米汽车近期的技术发布会上,雷军特别强调了小米汽车的“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在这个生态闭环下,手机应用可以转化为汽车原生应用。
小米SU7实现了“车机系统深度适配主流车机应用,当手机应用植入车机后,可以瞬间变身原生车机应用,甚至手机上观看的视频也可以直接在小米手机上继续播放”。车机。”
一个是我们密不可分的终端设备,另一个正在成为我们的“第三生活空间”。 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加速融合和生态互联,正在构建新的生态系统。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智能手机领域布局。 2022年,李书福仅用了4个月就拿下魅族科技。 2023年,蔚来首款手机NIO Phone终于发布。 尽管引起了外界的巨大争议,但李斌仍然认为“蔚来用户需要一款可以与蔚来汽车无缝连接的手机”。
跨国车企中,大众汽车中国软件公司宣布与中国智能手机公司vivo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包括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之间的双向同步和人机交互界面的集成。
就在整车厂纷纷转向智能手机的同时,华为、小米也在加紧布局智能汽车产业。 各自在产品生态上的独特优势,让这两家公司在连接司机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逐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其与其他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互联互通将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汽车应用生态。
结论:推出一个新世界
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感受到价格战寒意的不仅仅是整车厂。 从动力电池、芯片价格下降,到车企放弃昂贵的高精度地图,成本导致中国汽车行业全行业下滑。 内卷化。
因此,无论是碳化硅高压平台、高功率计算芯片,还是机载大型模型,无论多么重要的前沿战略技术,企业都必须加速商业化,严格控制成本。 否则,即使你处于技术前沿,也不能保证公司能够脱颖而出。 合理的成本和领先的技术同样重要。
在2023年12月的亿欧汽车全球科技旅行大会上,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尤天宇表示:未来两年,终端整车及产业链上的多个行业将发生一轮整合。 因此,行业将经历一个出清过程,一些团队会脱颖而出,另一些团队将面临并购。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有同样的感受。 2024年至202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化还将持续。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有的企业会消沉甚至消失。 但从目前的节点来看,没有一家车企能够说自己能够从淘汰赛中获胜。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时代,中国车企和供应商在极度内卷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顽强地生存着。 但只要他们能够走出这个“修罗场”,相信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全球市场将为他们打开大门。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只有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才能在全球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o-AUTO”(ID:EO-AUTO),作者:郭怀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