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小米造车“传闻”不断,雷军到底受了多少“委屈”?

时间:2024-01-10 18:11:45
此背景下,#雷军请网友帮小米汽车辟谣#,上了热搜,而小米汽车也推出了答网友100问,集中回应外界的关切。小米汽车,为何谣言不断?小米汽车遭受饱和式谣言攻击,背后的缘由有三。网上有一部分人认为小米汽车只不过是一个“组装厂”,对小米汽车的自研主打一个“不相信”,从而争议不断。

小米造车“传闻”不断,雷军到底受了多少“委屈”?

雷军,我受不了了。

小米正式宣布造车以来,已连续1000多天成为网络热议焦点。 俗话说,名声大噪,相关传闻时不时传出,尤其是上个月的技术发布会之后,围绕小米汽车的价格、材料、自研、供应链等传闻层出不穷。

对此,雷军在微博回应称:“关于小米汽车的谣言和讹诈较多,我们会及时澄清。”

在此背景下,#雷君请网友帮忙辟谣有关小米汽车的谣言#成为热搜话题,小米汽车也推出了网友100个问题解答,重点回应外界担忧。

小米汽车,为何传闻如此之多? 该传闻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市场心态? 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雷军如何看待?

要么他正在辟谣,要么他正在辟谣的路上。

大多数传闻主要围绕小米汽车的定价展开。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小米汽车卖9.9万元”。 以至于在2023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观众大喊“9九万”。

现场,雷军直接回应:“别再喊‘99,000’了,不可能!任何一个这样的性能和配置,都要40万以上,所以不用再说‘140,000,009’了,还是你有尊重技术!”

然而,谣言并没有就此结束。

2024年1月3日,网上出现了包含小米SU7预售价的图片。 其中,预售价59.9W的四驱Max版图片广为流传,再次引发车迷炸裂。

毕竟据推测小米SU7的售价上限不会超过50万元。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2024年1月2日,雷军就小米SU7的定价回复了网友:“50万元以内有竞争对手吗?”

于是乎,辟谣就成了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的“必选”。

“我刚刚看了几张图,一看就知道太假了!这不可能是我们米粉做的图,不仅字体不对,没有米标,而且也是一种马虎的做法在官网截图上打上“P”字样。

“大家的期望都达到了,不需要按照一天一张图的节奏,正式发布的时候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直到小米汽车官方产品发布会之前,所有有关小米汽车版本和价格的信息和海报都是假的。”

除了价格之外,自研也是谣言的“重灾区”。

比如自主研发的“小米钛合金”就曾被上海交通大学杨蕾认为“抄袭”。 他后来承认,他“看错了成分,而小米确实是自己开发的”。

再比如,小米一直强调V8s超级电机是自主研发,但有声音断然认为是汇川科技出品,迫使汇川科技亲自出面澄清。 即便如此,它仍然吹毛求疵,“正常的回复应该是我们公司没有参与V8电机的研发有问题,而不是帮助小米自己回答所有的研究。”

于是,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兔子不能证明它不是骆驼,骆驼不是兔子”的荒诞剧继续上演。

卖得贵不是目的,卖得好才是目的

小米汽车饱受谣言攻击,原因有三。

首先,不明白定价逻辑。

小米汽车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比肩保时捷、特斯拉,打造汽车行业新时代的梦想汽车,打造好看、开得好、舒适、安全的智能移动空间。” 雷军正在寻找大众与高端之间的平衡点,“小米SU7的价格确实有点贵,但一定会让大家觉得价格公道,体验也一定会超出大家的预期。”

毕竟,贵不是问题,问题是贵。 价格昂贵但不值得是问题所在。

一位私募人士告诉Zinc Scale:“对于任何品牌来说,往往从高到低很容易,从低到高却很难。最明显的就是特斯拉比亚迪特斯拉第一款量产车是Model S,此后一直热销,一路顺风顺水到了Model 3,比亚迪从F3开始,虽然这是一款传奇车,但一直处于汽车鄙视的谷底长期以来,它的声誉一直不高,直到进入混动时代,才逐渐占据了高端消费者的心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受了多少痛苦和委屈,是无法向外人解释的。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小米的定价逻辑是兼顾高端、高品质、高性价比。 “卖贵不是目的,卖得好才是目的。” 站稳脚跟后,将下沉B级、A级市场。” 只是SU7不卖9.9万元/14.9万元/19.9万元,并不是小米汽车做不到。”

其次,对“自学”一词存在偏见。

网上有人认为小米汽车只是一家“组装厂”,“不相信”小米汽车的自主研发,引发争议不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Zinc Scale:“这和讽刺大飞机C919是‘组装品’是一样的,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关键在于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而不是有多少零部件。”比如大型压铸设备来自第一、三家第三方供应商,但大型压铸设备集群系统是小米汽车自主研发的,集成也是一种创新能力。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指标是研发投入。 一般情况下,研发投入与技术产出成正比。

小米集团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50亿元,同比增长22.0%,主要是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研发费用增加。

公开信息显示,为了研发小米SU7,小米汽车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 未来五年,研发投入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再次强调,信息是不平等的。

出于商业考虑,小米汽车的一些关键信息并未公开。 然而,资本市场却热衷于炒作概念,纷纷深挖小米汽车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

如果信息不对等,就难免会出现错误。

一位“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称:“我最近注意到一张有关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经核实,至少有50%的内容完全错误。”

同台竞技固然重要,争夺燃油车领地更重要

与传闻相比,淘汰赛获胜才是小米汽车真正的挑战。

作为最后入局的重量级玩家,小米汽车的推出意味着汽车制造的“大门”基本关闭,行业或将在2024年上演一场“大逃杀”。

虽然,新能源的淘汰一直在进行。

据《汽车服务天地》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已有超过400家新能源车企倒闭,其中不乏威马汽车、爱驰汽车、知豆、自由家等众多“网红”车企。

随着小米汽车的进入,势必成为搅动行业的“鲶鱼”,行业将被淘汰或加速。

对此,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未来十年,市场将进行‘32进8’的淘汰赛,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生存下来,年销售300万辆的规模也只会成为车企的进入。” 优惠券。

事实上,小米SU7面临着特斯拉Model 3、智捷S7、阿维塔12、极氪007、小鹏P7、蔚来ET5等强劲对手,每一款产品的竞争力都不容小觑。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需要寻找出路。

庆幸的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量市场,不是生死存亡的存量市场,也不是令人沮丧的萎缩市场。 只要燃油车的蚕食不结束,行业就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燃油汽车销量为1438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2万辆。 行业渗透率远未见顶,小米汽车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知名通讯专家“飞翔网项立刚”表示:“我经历过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辩护过。事实证明我错了。虽然人们喜欢对老品牌还有一点点情感和依恋,不相信曾经强大的帝国会突然崩溃,其实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开着BBA油车很土气,而且这种感觉不会遥远。”

总而言之,小米汽车起点高,外界期待高。 虽然不乏传闻的干扰,但并不影响整体布局。 如何在淘汰赛中生存并活得好,将考验雷军的智慧。

那么,小米汽车将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