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男士衣柜,拍摄“人民的火箭”

时间:2024-01-13 09:11:35
以后,海澜之家不是“男人的衣柜,一年去两次”就好了,而是“人民的火箭,一年射两回”就够了。像火箭发动机,就得靠航天院提供。能把火箭发上天的,目前中国只有这两家。航天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它没那么神秘,用普通的不锈钢就可以制造火箭壳子了。未来,一堆商业公司扎堆去做卫星,造火箭,大家也不要大惊小怪。

男士衣柜,拍摄“人民的火箭”

我国第一枚民营重型运载火箭“海澜之家”发射成功。

火箭队不属于“海澜之家”,而是以“海澜之家”命名。 这波营销让海澜之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后,海澜之家将不再是“男人的衣橱,一年去两次”,而是“人民的火箭,一年拍两次”。

01

它的真名是“重力一号”,由东方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这是一家相当低调,但非常有实力的公司,堪称中国版的“太空运输公司”。 我原本以为马斯克已经够牛逼的了,但是东方航天是谁的将军呢? 他会比马斯克更牛吗?

机长前去查看,发现这是一家注册在山东海阳的火箭公司。 主要创始人有三位,一是步向伟,二是姚松,三是彭浩民。 这三个人都有理工科背景。

卜祥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并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从航天一院硕士毕业后,卜向伟扎根于中国航天事业。 他是长征十一号火箭的总结构设计师,是航天领域的专家。 “引力一号”的核心设计团队是由航天学院步向伟带过来的,其中包括曾任长征十一号项目办公室主任的COO魏凯。 但步向伟并不老,他还很年轻。 他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只有38岁。

第二位创始人姚松更年轻。 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专注于AI芯片研究。 他是一位90后,今年才31岁。 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第一年,23岁的姚松创办了“深圳科技”,专注于AI芯片。 三年后,姚松以3亿美元将“深圳科技”卖给美国赛灵思半导体公司,转身创办“东方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一头扎进航天领域。

第三位联合创始人彭浩民非常低调。 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认识了姚松。 当时,彭浩民正在斯坦福大学留学,两人是同学。 彭浩民目前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后来前往斯坦福大学学习计算生物学。 曾就职于自动驾驶公司:智嘉科技。

这两位90后都是物理学天才。 姚松在中学时就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

一个在搞火箭,一个在搞人工智能芯片,还有一个在搞自动驾驶。 当这三个人联手时,他们在宇宙中产生了火花:“重力一号”。 这是顶尖人才创造顶尖事业的典型例子。 “东方空间”背后有雄厚的资本力量。 它成立于2020年,当年获得首轮4亿融资。 参与投资方包括山航资本、民银国际、米哈游、知春资本、元禾本源,以及范卓资本、联想之星、三一重工、真格基金等。

02

从技术上来说,“引力一号”主要依靠航天研究院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例如,火箭发动机必须由航天学院提供。 这和马斯克的“”如出一辙。 早期的航天人才和航空技术都是直接从NASA调来的。 手中的大量专利被NASA无偿转让,甚至连发射订单都是NASA下达的。 因为经历了大量的失败,NASA一度想放弃,因为实在烧不起钱。 每次发射失败,都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但马斯克很幸运。 正当NASA不想再投入更多资金时,猎鹰9号成功发射。

相比频繁出现的故障,东方空间就顺利多了。 成立仅三年半,就成功推出了《重力一号》。 不同的是,“重力一号”主要采用成熟技术,而“猎鹰九号”从一开始就走“可回收技术”。 目前,“重力一号”与“猎鹰9号”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尚不具备火箭回收能力。 不过,东方航天还比较年轻,已经是民用航天领域的老狗了。

中国主要有两家民营火箭公司,一家是蓝箭航天,一家是东方航天。 其他大多数都是具有欺骗性的初创企业。 目前,中国只有两家公司能够将火箭送上天。 从全球范围来看,能做民用航天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

首先,中美两国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过去,航天行业的人经常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年入百万。 虽然他们赚了更多的钱,但他们却离开了航天领域,造成了人才流失。 随着民营航天企业的成立,航天院校的人才可以转业到民营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获得更高的薪资,继续在航天领域大放异彩。

其次,中美两国都有足够的航天订单。 ”“所有早期订单都来自美国宇航局。 商业公司如果没有订单的支持,就没有民间资本进入。 如果没有NASA的早期订单准备,它早就破产了。 中国的航天发射次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仅2023年就进行了近70次发射。

商业航天的最大优势是降低成本。 只要降低成本,近地轨道卫星就可以留给商业航天。 比如,马斯克已经实现盈利,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15亿美元,净利润5500万美元。国内外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巨大。 只要成本进一步降低,航空航天市场就会越来越大。

载人航天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航天的技术神话,逐渐将其变成了商业公司可以重复发射的普遍行为。 它不必万无一失,也不必涉及整个国家。 其实,只要聚集极少数尖端人才,资金到位,就可以将卫星送上天。

太空飞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 火箭弹壳可由普通不锈钢制成。 不需要大国的工匠,流水线就能生产卫星。 航天技术门槛大幅降低。 以后如果一堆商业公司聚集在一起造卫星、火箭,你别大惊小怪。 中国人最擅长的是批量生产和复制。 当航天工业化之后,它就会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Shed,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