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联合研发”就是自研吗?

时间:2024-01-16 09:10:44
罗永浩老师的“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言犹在耳,跟供应商一起“联合研发”,到底是不是自研?先放结论,说“联合研发”是“自研”,没什么问题。全世界最擅长联合研发的公司是苹果。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和供应商都积累了大量生产环节的专利,说“联合研发”可以,说“自研”也没毛病。它是自研还是联合研发,还有那么重要吗?

“联合研发”就是自研吗?

高规格的小米汽车技术大会落下帷幕,“联合研发”成为社交媒体热词。 炒股软件两张“小米汽车产业链”图表,让小米第二……他立即站出来辟谣,称至少50%的内容完全错误。

不管小米的技术是否是自研,图中的小米汽车产业链肯定是自研的。 不过,小米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多年,并不了解炒股圈的玩法,因此“深感不解”也是意料之中的。

近年来,“自研”逐渐从行业术语转变为营销概念。 在此期间衍生出“全栈自研”、“全局自研”、“纯自研”、“深度自研”等诸多概念。 在这个分支中,通胀水平接近于股票交易圈中的“价值投资”。 只要补一张“自研”的站票,说话就会更有底气。

小米走上风口的一个词就是“联合研发”。 例如,小米表示已经开发了自己的V8s电机,这迫使汇川技术专门发布公告予以回应。 此前,小米14搭载的小米自主研发的“龙晶玻璃”也引发了类似争议。

罗永浩先生的“人人都是解决方案集成者”的话至今还萦绕在我们耳边。 与供应商“联合研发”,是自研吗?

01 有能力的话,把货拿出来卖掉。

先说结论,说“联合研发”就是“自研”,没有问题。

世界上最擅长联合研发的公司是苹果公司。 2022 年 3 月,苹果推出了 M1 Ultra 芯片。 这款芯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由两颗M1 Max芯片“缝合”在一起的。 在新闻稿中,苹果专门用了一小部分来解释名为“”的拼接技术。

听起来像是苹果的研发成果,但根据苹果和台积电的专利和论文,它实际上来自台积电的CoWoS封装方案。

在研发过程中,苹果会根据台积电的技术结构调整芯片设计,台积电也会根据苹果的理想参数完善技术方案。 这就是所谓的“联合研发”。

从CNC一体成型、FPC软板,到Pro的微型OLED屏幕,苹果与供应商的“联合研发”从未停止。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和工艺专利。 很难说不是“自研”。

为什么苹果不到处谈论“内部研究”? 因为在从专利到量产的整个过程中,自研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环节。

长期以来,舆论对“高科技”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的获取和前沿环节的攻克上。 但电子行业既是技术山顶的冒险,也是成本控制的艺术。

“自行开发”产品或组件的原型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有两大挑战:能否量产? 良品率有多高?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写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2016款小米MIX采用了特殊陶瓷,需要1500℃高温烧制。 一旦试制时温度控制出现误差,5000件陶瓷将立即报废。

如果只做陶瓷后盖,小米工程师或许可以磨出来。 但制造数百万个陶瓷后盖并控制生产成本才是真正的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调整材料配比,如何优化生产线和工艺,需要小米和供应商反复试错。

苹果将​​十多个芯片和传感器放入重量不到 5 克的耳机中,但与苹果“自研”的设计相比,如何组装它们才是真正的问题。 原来的ODM厂商英业达遭遇良率问题,而立讯精密以接近100%的良率成功取得领先。

前不久引起争议的小米“龙骨枢轴”也有类似的原因。 虽然小米的三级连杆解决方案具有开创性,但真正的含金量在于,小米及其供应商通过长期的试制和试错,实现了这一极高精度部件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及其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专利。 说“联合研发”还可以,说“自研”也没有错。

如果真论抄袭,也许所有的折叠屏解决方案都抄袭了衣柜门的铰链:

就是这个

因此,小米自研V8s电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在实验室制作原型产品只是第一步。 能否量产,良率能有多高,能否通过工艺改进降低成本,才是真正的问题。 套用雷总的话说,“有能力,就卖货”。

舆论角度的“自研”往往强调产品原型和设计方案的原创性,但在产业链背景下,从研发到生产需要克服的困难数不胜数。

另一方面,“自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什么目的? 当然赚钱了。

02 技术不是用来欣赏的

科技公司在研发上花费了数千亿美元。 其目的不是为了在展柜里展示专利证书以供升值,而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换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增加,并反馈到研发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就像奢侈品利用稀缺性创造溢价一样,“自主研发”的原创技术方案只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手段之一。

海思的可贵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自研”,而是芯片性能如此之好,以至于对苹果的市场地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此,三星提供了反面教材:

三星在手机处理器方面很早就有布局。 2007年的第一代配备了三星芯片。 苹果第一代自研处理器A4也“借用”了三星的3110。

不过,处理器的后续发展却很难描述。 不仅被高通超越,还被昔日的学生苹果远远甩在后面。

在S22系列中,三星混合使用了 8Gen1和2200芯片。 按照三星的预期,该版本的销量将达到40%-60%,但由于表现堪忧,实际比例不足25%[2]。

更尴尬的是,相比于大客户高通安排的4LPX(基于5nm)产线,2200采用了晶体管密度更高的4LPE产线,但性能却不如骁龙888和骁龙8Gen1[2] ]。 从S23开始,三星所有旗舰手机均采用高通处理器。

该处理器由三星设计生产,可谓纯自研,但并没有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如果只是想实现“自研”,国产手机品牌都有这个能力,但把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只会浪费芯片工程师的汗水和青春。

“自研”的另一面是技术与成本之间的微妙平衡。 “不惜一切代价”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商业中却往往是危险的。

对此,三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5年,日本学者汤上隆( )拜访存储芯片公司尔必达(),发现尔必达512M DRAM颗粒的良率可以达到惊人的98%,而三星只有83%,这也成为各路分析师关注的焦点。 看好尔必达的重要理由。

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将良率从60%提高到80%是相对容易的。 如果再提高到90%以上,成本很可能会增加数倍。

为了达到98%的良率,尔必达产线的吞吐量(晶圆加工效率)只有三星的1/2。 因此,尔必达生产单位数量芯片的成本是三星的两倍。

最终,拥有无与伦比技术能力的尔必达利润率仅为3%,而三星电子的利润率高达30%。 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后,三星凭借逆周期投资成为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头羊。 尔必达破产,被美光收走。

尔必达首席执行官坂本幸雄出席破产新闻发布会

在书中总结道[3]:即使采用世界顶尖的精密加工技术达到100%的良率,只要单颗DRAM的成本增加,这样的努力就毫无意义。

同样的道理,只要加上“不计成本”的条件,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都可以“自研”性能不错的处理器,但“自研”没有人出钱,无异于浪费资源。资源。 将钻石的光彩锁入密封的保险箱中。 它和废金属有什么区别?

建设一条3nm生产线的成本约为15-200亿美元,芯片设计成本高达500-15亿美元。 价值数亿美元的采用3nm工艺的芯片平均分配后,每颗芯片的成本“仅”130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理边缘的诱惑和挑衅,也有枯燥的劳动和过多的汗水。 “自研”二字怎么能轻易概括呢?

03 我们需要怎样的自研?

“自研”一词的迅速走红,与近年来大国间的技术竞争密不可分。 汹涌的 AIGC 浪潮加剧了这种技术焦虑。 这种焦虑很容易让人忽视产业运行的客观规律。

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ASML的光刻机,但芯片生产除了光刻机之外,还需要范林和应用材料的刻蚀设备,科雷的测试设备,以及巴斯夫和富士胶片的化学材料。 用于空气化学品和中央玻璃的特殊气体。 有近400家供应商涉及数百个制造流程。

这就是结局? ASML光刻机的核心光源来自美国Cymer公司,镜头由德国卡尔蔡司公司供应。 一台光刻机90%的零部件供应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十家公司。

2007年,《南方周末》采访了新任科技部部长、中国新能源汽车灵魂人物万钢。 万钢在谈到产业分工时是这样说的[4]:

民族主义情绪是一把双刃剑。 有时它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有时它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说,不管是什么,如果我自己做的话,从一颗螺丝、一块电线板,到一架在天上飞的大飞机,飞机上的每一根电线都属于我。 那就不太好,很容易出问题。 。

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复杂性和细分性往往难以想象。

最接近“纯自研”的手机品牌是三星三星可以自行设计和生产处理器、面板、存储芯片、内存芯片、图像传感器等所有核心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合计占零部件总成本的70%以上。 但在设备、材料和软件方面,三星仍然依赖海外供应链。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掌控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苹果没有一家工厂,但却控制着数百家供应商的命运。 关于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讨论不绝于耳,但美国企业一直代表着以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产业的发展。 他们不但没有“外流”到其他经济体,而且优势还变得越来越大。

在光伏、动力电池等中国优势产业上,中国企业的优势还在于堵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化学材料是日本人的传统优势项目,但在整个产业链上,往往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大方掌握话语权。

在产量爬坡、库存管理、产能扩张等环节的无数积累,大幅降低了锂电池的成本,造就了新能源汽车的热潮。

另一方面,高科技的价值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出售。 自研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国内产业链的附加值。

日产的电池部门AESC被出售给中国风电巨头远景能源。 结果,当日产的电动车型姗姗来迟时,电池供应商却是中国公司新万达; 本田和大众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也来自宁德时代,丰田的bZ3则配备了比亚迪电池。

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高达40%。 大众和丰田都不是中国品牌,但只要使用中国动力电池,就意味着40%的成本,以及背后的收入和就业都留在中国。

小米14的面板采用了TCL华星的方案,图像传感器来自中国(被中国公司收购)。 这是手机最昂贵的三大部件(面板、SoC、镜头模组)之一。 使用国内供应链意味着这些零部件的附加值仍然留在中国。 自主开发还是联合开发有关系吗?

因此,“自研”只是一个不带任何情感的普通词语,用来形容产品和技术方案的独创性。 在强者手中,是冷酷的自我抹杀; 在弱者的口中,它成为遮羞布和保护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李墨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