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AR初创公司的细红线有变化吗?其实这很正常

时间:2024-01-17 09:11:05
然而在一年半时间后,据说曾拿到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的细红线,如今似乎遇到了麻烦。然而遗憾的是,市场环境没能给细红线三五年的发展时间,以为代表的AI大模型吞噬了原本属于AR的机会。而且罗老师此前为细红线设计的发展路径,似乎也有些过于理想化。至于说细红线要转向大模型行业的可能性,则着实不高。

AR初创公司的细红线有变化吗?其实这很正常

此前的2022年6月,演完《真实归来》的罗永浩宣布将“潜心研发下一代智能平台产品”,成立AR创业公司“细红线” 。

然而一年半过去了,据说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的细红线似乎遇到了麻烦。 据相关媒体近期报道,细红线AR业务软硬件研发放缓,AR相关业务裁员减少,并可能转向大模型行业。

01

据悉,细红线官方拥有发动机和XR应用研发人员12人,研发人员约10人。 此次,全员裁员一半,被裁员工获得N+1补偿。 有自称是细红线下岗员工的人士透露,元旦前公司AR业务确实有一轮裁员,而且还不是第一轮裁员。 此外,他还表示,“我们不再朝自研发动机的方向发展,也不急于装备”。

据罗总创业时的说法,细红线将投入数百、数千人的团队进行三到五年的研发工作。 硬件团队每年都会开发一款工程机,但原则上在商业化之前不会对外出售。 销售条件和整体环境总体成熟。 不难看出,他当时对AR赛道相当看好,希望细红线能够成为像苹果一样在AR这个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上的“子公司”。

不幸的是,随着2023年元宇宙泡沫的破裂,整个AR/VR赛道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投融资规模无疑是反映产业现状的晴雨表。 那么过去一年AR/VR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如何呢?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VR/AR行业融资总额为12.7023亿美元,共137笔交易。 其中,境内市场完成融资46笔,金额27561万美元。 国内企业Rokid也成为2023年全行业最大的投资者企业,金额为1.12亿美元。

虽然AR眼镜目前还无法实现比手机触摸更好的交互体验,但这种差异正是创业者的机会所在。 然而,目前AR行业遇到的困难是,元宇宙愿景的幻灭导致投资机构撤离。 元宇宙的问题在于概念过于宏大且不太接地气,与现有的技术条件几乎脱节。 Meta现在空空荡荡的事实无疑就是证明。

02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非常流行的时代,元宇宙有一种“既然已经存在了,再聪明又有什么意义”的感觉。 就连元宇宙概念的倡导者Meta也在对其Labs部门进行裁员,而元宇宙的衰退也给AR/VR行业带来了灾难。 与此同时,AR行业本身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AR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到目前为止它离普通消费者还很遥远。 现在还处于敢于探索的公司和有钱有闲的极客共同推动行业前进的阶段。

AR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硬件层面和应用场景都存在缺陷。

作为AR增强现实的核心,光学显示技术无疑是AR硬件的关键。 目前业界有棱镜、曲面镜、自由曲面、半反半透曲面、光波导等不同的技术路线。

其中,光波导凭借其薄型化和对外部光的高穿透性,成为业界最有前景的技术路线。 采用镜面反射成像是兼顾方便性和显示效果的折衷选择。 因此,两者都成为了现代行业现阶段最主流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相对于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的智能手机行业来说,AR硬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从供应商到整车厂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行业还没有能够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AR硬件。 得出了结论。 例如,用罗总的话说,“我们与、 和联手,共同开发包括镜头组、Micro-OLED显示器和集成制造的完整解决方案。” 这背后其实是高通的押注计划。

Micro OLED的高像素密度能够实现良好的清晰度,但其缺点是其对环境光的透过率较低,使其更像太阳镜而不是眼镜,这会影响用户对现实生活信息的获取。 而且视野很窄。 光波导的问题是价格昂贵、分辨率低、显示效果差。 这也是为什么罗总表示细红线研发的硬件产品在商业销售条件和整体环境基本成熟之前不会对外发布。

03

遗憾的是,市场环境没能给予《细红线》三到五年的发展时间,它所代表的大型AI模型吞噬了原本属于AR的机会。 如今,与默默无闻的AR赛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行业。 以行业龙头为例,该公司去年4月28日完成103亿美元融资。 毕竟投资机构的钱是有限的,而大模型又是“吃金怪物”,留给AR公司的投资自然就少了。

而且,罗老师之前为《细红线》设计的发展路径,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每年开发一台工程机械却不对外销售,意味着即使细红线跑得好,三五年内也不会产出。 要知道,即使在2015年底成立之后,它也不仅仅是在憋大动作。 除了发表论文外,他们还做过实际项目。 例如,团队在2019年推出了《DOTA2》的AI程序Five,引发了玩家社区的热潮。

本来,2023年的AR赛道是投资者稀缺的一年。 结果罗总的做法是,细红线埋头研发了一年,故意没有声音。 如果不向外界提供任何技巧,介绍具体进展,投资者怎么敢贸然入市? 至于细红线转向大模型行业的可能性,确实不高。 大型模型赛道的投资热潮始于去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也逐渐平静下来。 毕竟,如果初创企业和巨头争夺算力和技术,成功的概率应该不会太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三一君,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