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经济
“走出去”经济
近十年来,全球滚装船运力规模几乎没有增长。 中国以前不是汽车出口大国,所以我们也缺乏滚装船队。 大部分运力由日本、韩国和挪威提供。 这三个国家占70%,我国占不到3%。
去年,电动汽车出口激增,导致滚装船上一室难求。 日本和韩国的滚装船队也将优先装载本国汽车,剩余位置将交给外国汽车公司。 这也让去年的中国车企不堪重负。
于是大家开始考虑使用集装箱,但是集装箱的装卸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容易出现货物损坏的情况。 集装箱船对新能源汽车有很多限制。 由于电池属于危险品,需要出具电池检测报告、化学危险品等证明。 车辆包装时,电池电量不能超过40%,有的甚至需要用冷藏集装箱运输,非常麻烦。
像比亚迪这样的巨头直接坐下来自己订购船舶。 为了建造自己的滚装船队,他们订购了 8 艘船。
滚装船没问题,但之前需求不足。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强大的造船业被国际造船界称为“三颗明珠”: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 这三种类型的船舶技术难度最高,而中国已经能够独立生产,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生产这三种类型船舶的国家。
航线也是出海的重要资源。 例如,去年3月,上汽集团从其中国工厂发货了一批汽车,准备出口到土耳其。 正当他们穿越马六甲海峡时,土耳其突然宣布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40%的关税。 上汽立即命令其船掉头,将泰国境内的汽车全部卸下。
经历了2023年之后,我想所有出海的电动车企业都会意识到,当他们真正想要大规模出海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幕后,整个系统一起走向海外,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家庭问题。
如何真实有效地考察各个区域市场? 各种物流问题,如何连接海外港口(2023年欧洲港口将挤满中国汽车)? 本地应该选择哪种运营模式? 您应该使用经销商网络还是建立直接运营? 售后维护体系如何保障? 那么合规问题、环境标准又如何呢? ……
以前,货物销往海外,只要货物装上船,到港口海关申报,就几乎可以忘记了。 但现在我们需要自始至终对各个环节负责,并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努力。 这是长期战略。
02 第二个大坑:澳洲洗车场
去年的另一个大坑是“澳洲洗车”,也很有趣。 这个小细节体现了在海外重建盈利模式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历来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的入侵。
汽车运输过程中,很容易携带一些植物种子、土壤或小昆虫,通常在上船前清洗干净。 但有时如果清洁不彻底,或者旅途中被一些小东西卡住,那可能会是一场噩梦,因为如果澳大利亚海关在进口汽车上发现任何异物,整个货物就需要彻底清洁。
这里的“深度清洁”可不是用水冲洗那么简单。 为了防止种子溅出,必须使用“带有粘性物质的木棍”。 在特定的地方,清洁作业是一项一项地进行,因此需要很长时间。 洗车收费几百块钱很正常。
因此,去年港口积压了大量汽车。 由于这一问题,一艘船舶不得不在墨尔本港口等待73天,导致部分航线运力损失40%。 因此,“澳洲洗车案”成为业内著名案例,不少人蒙受损失。
我想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朋友,他当时很伤心。 因为你面临着交货周期的压力和滚装船运力的缺乏……但这就是出海的一部分。 你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你们的成本结构肯定会和中国不一样。
例如,欧洲人非常重视数据安全,而中国电动汽车的一大亮点就是智能化,这需要很多摄像头和数据传输。 那么收集哪些数据呢? OTA如何发布新版本? 数据传输和分析应该如何进行? 这些在中国可能不会构成太沉重的成本,但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非常严格。 最高罚款为整个集团收入的4%。 规模较大的车企往往收入达数千亿。 如果真的受到惩罚的话,你就可以破产了。
特别是如果你在欧洲建工厂,你将面临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成本结构。 比如国内优秀的制造企业,一个好的模型是制造成本占70%,15%左右是期间费用,可以达到15%。 但在德国,也许7%已经非常不错了。
在中国,我们拥有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 有更多机会在2、8之间实现差异化,成为行业领导者。 我们有完整的上游供应链可供选择,所以我们可以掌握议价能力。 但这样的盈利模式能否复制到海外呢?
因此,出海意味着重构你的盈利模式。 国内的很多差异化优势必须是可复制的,可以在海外落地运营。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03 中国首创“卷起来”
以上两个小细节反映了2023年的一些现象。不过,这些小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因为中国海外扩张3.0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王者海外扩张。
在之前的海外扩张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因为在国内无法生存而最终走向海外求生。 不过,从这一轮新一轮光伏、储能、电动汽车企业的起起落落,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被卷入中国的“滚锅大锅”中,可能需要多走弯路。 因为涉足国内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供应链、质量控制、运营体系等已经成熟,而且越来越明显。
电动汽车也走了类似的道路。
2020年,理想和小鹏汽车刚推出时,市场对电动汽车仍持怀疑态度。 当时新车的销售渗透率仅为5%,但三年后飙升至40%。
渗透率飙升的背后,也掀起了大浪。
我们在研究2019年电动汽车市场时发现,市场上有超过200家造车新势力,但最终真正造车的企业不足100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足20家。销售量。 。
正是这些涌现出来的企业,构成了目前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强势局面。 去年的上海车展是最受关注的一届。 全球主要整车厂的高管都来中国看电动汽车,无论是来自日本、韩国、欧洲还是美国。 甚至还有在海外做进出口贸易的人,直接到展位询问,想要订购2000辆、3000辆。
最近在海外出差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些国产电动车在路上跑,但我确信这个品牌还没有进入这个国家。 这车是怎么进来的? 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完全不知道。 “飞驰车”的存在,确实说明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电动车。
不仅是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制造、光伏、锂电池等行业,中国今天也有优势。 “体量”带来的核心优势是极快的迭代速度。
例如,在汽车行业,从头开始制造一辆汽车可能需要超过31个月的时间。 很多海外车企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速度。 但现在国内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速度已经达到了18个月之内。
特斯拉在 2012 年推出 Model S 时,其性能是无与伦比的。 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是零到零加速(2.9秒)。 过去几年,整个供应链还没有为电气化做好准备,所以这次经历非常具有颠覆性。 但很快,中国车企开始在三电系统上发力,很快就追上了这个零到百的加速,甚至达到了比Model S格纹快2.1秒的速度。
例如,在光伏行业,每两年可能就会发生一次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投产的PERC电池产线在2023年的产线面前将变得一文不值,因为光电转换效率比PERC更高。 一个数量级。
所以当你为光伏产业准备产能时,如果你不能很快完成整个产能建设,你就得不到市场。 在中国,从规划一条生产线到投产只需要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在欧美国家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 到今天你搭建完成的时候,里面的技术已经迭代过一次了,你根本跟不上节奏。 。
正如大众汽车曾预计,通过在中国采购,其制造成本至少降低了30%。 中国生产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比欧洲购买的旧系统便宜34%,计算能力高70%。 。
国内“碾压”依然是全方位的。 中国企业一旦在下游产品上建立了优势,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逐步向上移动。 比如,在电动汽车带动的上游电池产业中,几年前,锂电池行业的设备和材料几乎都由日韩企业主导,但现在中国企业在各个环节都占据了核心地位。
技术迭代永无止境,企业将持续投入研发和资本支出。 所有领先优势不会超过一年。 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就只能不断创新、进化自己。
04 不仅是电动汽车,各行各业都在加速“产业溢出”
最近,我和一位在几米负责海外业务的朋友聊天。 去年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拓展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线下门店。 他说自己不敢发朋友圈。 就因为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考察日本商场的消息,就有朋友过来加价抢购。
几米的产品是家用投影仪,去年海外业务发展得非常好。 海外投影机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没落的行业。 近十年来创新很少,基本局限于办公和教育领域。 从产品形态上来说,还没有一款产品像吉米一样自带系统和音箱。
因此,当很多外国人真正体验极米的产品时,都会感到眼前一亮,尽管整个全球办公投影市场都在萎缩。
像吉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023 年,我看到一切都在加速发展。 在一些以前认为不可能的领域,有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功。
例如,特木利用国内增长策略,在美国进行二次尝试,突破“单价陷阱”。 我们知道,电商平台想要跨境,物流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低单价订单,物流成本很可能占到50%-70%。
因此,只有提高客单价才能摊销物流成本,但这并不容易。 我们之前进入欧洲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当我们尝试提高每位客户的单价时,订单量和 GMV 都下降了。
Temu使用了一个神奇的操作:当美国用户选择2件商品想要下单时,Temu会弹出一个窗口,允许用户在该页面再购买8件商品,凑成10件,但你只需要支付这 8 件物品中的 2 件。
由于Temu对商家采取完全托管的模式,所以这8件物品此时很可能已经在仓库了,而且都是非常轻的物品,可以合并在一起,而不会增加物流成本。 一切都是由数据驱动的。 。
对于顾客来说,确实有可能会对这10个项目不满意,但毕竟有6个项目是免费的,所以整体满意度是可控的。 这个想法与黄峥早期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所说的非常相似,“拼多多的第一个产品是一袋乐事薯片,售价一元钱,一天卖出一万份。 薯片只能吃一半了。 ,他就会觉得值得。
但另一方面,虽然只有一块钱,但如果薯片送到你手上,全碎了,消费者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甚至可能会骂你。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民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因为中国人民最了解人性。
另一个例子是短剧。 内容一直是外国人在当地难以进入的赛道,但2023年海外短剧的火爆打破了这一局面。 中文在线旗下的短剧平台一度是美国下载量最多的iOS娱乐应用,超越了Tik Tok。
该海外短剧由中国公司制作,针对海外市场。 每集一分钟,聚焦让人上瘾的爱情剧、复杂的家庭剧、富家俊男、美女,还有吸血鬼狼人,如《老板的契约妻》、《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重生活》、《命中注定》我的禁忌阿尔法》等。
与 Quibi 的成功相呼应的是三年前 Quibi 的崩溃。 Quibi一度备受瞩目,由好莱坞大亨卡森伯格(前梦工厂、迪士尼和派拉蒙联合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和惠特曼(前eBay和惠普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建。 每集5-10分钟,追求高性能和精良制作,但事实上却不尽如人意,开播6个月后就被停播。
尽管Quibi失败了,但短剧的趋势仍然存在。 凭借较低的价格、普通的制作水平,但却令人上瘾的悬念和快节奏,席卷了美国市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国内一家互联网券商因监管问题选择出海,但在日本却获得了增长,因为日本没有同形态的产品。 例如,制作电子价签的汉朔公司,主要在超市使用电子纸替代纸质价签,背后可以运行智能数字子系统。 去年,它实现了全球第二大出货量……
无论是光伏、动力/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移动互联网,还是之前的轻工外贸,很多源自中国的创新正在走向世界,在海外成长。
05 不少人担心供应链搬迁带来风险
在这波海外扩张浪潮下,有朋友认为海外扩张会导致行业空心化。 然而,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观察到两种趋势:一种是外向的,一种是内向的。 从日韩企业的全球化历史来看,进一步本土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在中国电动汽车进军东南亚的同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国也积极吸引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汽车电气化的浪潮。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想成为汽车制造商。 国家。
这种情况与特斯拉刚进入中国时非常相似。 武汉、重庆、上海、广州、深圳围绕特斯拉建厂展开激烈竞争,最终上海胜出。 东南亚国家的规模,14个国家加起来6亿人口,与中国主要省份之间的竞争非常相似。
如果仔细观察A股上市公司的财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将部分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 我们不能拒绝全球产业链的重塑,但我们必须积极参与这场重塑,发挥更多主动权。
我最近参观了几家在墨西哥建厂的公司。 事实上,去墨西哥次数最多的就是汽车零部件企业。 例如,特斯拉还计划在墨西哥建设一座与上海超级工厂规格类似的工厂,并积极邀请多家中国配套企业来墨西哥。 在某种程度上,墨西哥成为了一个中转站。
今年上半年有消息称,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一度超过中国。 但如果仔细看数据的话,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创下了新高。 事实上,我们的货物是先到达墨西哥,然后转手的。 进入美国。 在墨西哥,每个人都在计算对美国的关税。 哪些零件可以从中国发货? 哪些需要在墨西哥制造? 哪些需要在美国制造? 这是一个总账本,每个人都希望总账本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日本企业出海的历史来看,上游零部件企业也先于下游品牌出海。 但真正在海外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却是丰田、本田、日产等大型整车厂占据主导地位和核心供应商。 集体出海。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的客观规律。 我们注定有一天必须放弃世界工厂的一些股份。 分支并不可怕。 我们需要的是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如果低端部分分支出来,那么我们必须向上移动,达到像日系车、德系车那样的中高端部分,并且我们必须有能力打造中高端。品牌,我们还要在供应链上打造像博世、日本电装这样有实力的供应链企业。
另一方面,2023年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在向外转移,正在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 这两件事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
《华尔街日报》近期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初以来,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增长了94%。 截至今年8月的12个月,这些省份的出口总额达到6300亿美元,超过同期印度。 (4250 亿美元)、墨西哥(5900 亿美元)和越南(3460 亿美元)。
中国内陆地区的出口增速也超过了这些国家。 2018年以来,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出口增速几乎翻倍,而印度出口仅增长41%,墨西哥增长43%,越南增长56%。
我们的实际感受也是如此。 例如宁德时代规划建设生产线的四川宜宾,也聚集了多家电池零部件企业。 几米还在宜宾建立了自己的智能投影工厂。 例如,海辰储能在重庆铜梁区建立了制造基地,总投资130亿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见,不仅是产业转移,内陆地区也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增长。 某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也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原因。 机会。
因此,沿海地区制造业向外转移和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是同时发生的。 而且,随着地缘政治摩擦持续,中国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部分低端产业转移势必发生。
这里最重要的不是转移本身,而是产业升级。 只要升级不断,核心产业链集聚形成优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内陆地区也将保持竞争力。 例如,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出口增速将超过越南、印度、墨西哥。 相比之下,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升级能否持续。
出国不是掠夺,也给当地带来发展。 这是全球企业的核心。 尤其是汽车走向海外,涉及到发达国家很多核心产业,需要能够与当地人共赢。 比如在日本,丰田及其带动的产业链在日本工业中占据绝对地位。 他们的变化对日本经济影响很大。 尽管丰田向新能源转型进展缓慢,但它也在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进入。 日本市场。
欧洲也是如此。 如果欧洲各大汽车品牌受到的打击太大,将会造成太多的人员伤亡,很多社会问题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出海,包括海外政府、当地企业,博弈我们,我们博弈,主动对抗他们。 这些都是2023年的新变化。
日本成为贸易大国后,开始大规模全球化,提出通过输出技术和管理来“在海外再造日本”。 丰田和本田的大多数日本汽车实际上都是在海外生产的。 出口并不意味着走向海外。 要与当地共赢,促进当地发展,用更长远的战略布局当地。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地缘政治的不可抗力。
中国的产能从来不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准备的。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在一些子行业,中国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未来仍将如此。
如果不依赖房地产,经济下一个增长点会在哪里? KKR的研究显示,2022年,“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7%,而房地产行业的负贡献率为-3.7%。
中国制造深化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电动汽车的普及率提前十年提高。 这就是“中国速度”; 例如,2019年苹果在中国制造的附加值仅占每部手机零售额的4%左右,但如今已攀升至25%。
优势产业具有“溢出效应”。 以经纬为例。 我们从2017年开始从泛移动互联网开始投资整个科技行业,先后投资了理想汽车、小鹏汽车。 当我们研究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具有溢出效应。
比如要实现电动化、智能化,整个供应链需要重构,所以我们投资了电池电芯、汽车芯片; 电动汽车也需要轻量化,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投资新的制造技术和材料; 电气化也与能源转型相辅相成,开启了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由此带来的种种溢出效应,都是我们一直想要把握的核心主题。
到目前为止,这些溢出效应都发生在国内,从先进的细分赛道到上下游的全产业链。 那么下一阶段肯定会发生的就是优势产业向全球溢出,而这一切都将以2023年为节点。 2023年也是疫情缓解后的第一年。 三年的相对隔离和技术迭代,国内市场已经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当这些企业涌入海外市场时,无疑将带来新一轮真正的全球化浪潮。 。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整个供应链将一起走向海外,整个体系的技术竞争力、交付效率和产品质量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浪潮中最锋利的刀。
:
1、《华尔街日报》:中国工厂正在搬迁,目的地不是印度或墨西哥
2.《华尔街日报》:Quibi 是的。 这就是为什么。
3.《卷网经济学》
4、天风证券-航运港口行业专题研究:滚装运输运价上涨6倍,景气期来临
5. KKR:来自亚洲公路
6.萨克斯:PDD:用Temu钥匙敲打; 特木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经纬创投首页,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