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科技

这些宣布“跨界储能”的企业未能进入2024年 | 焦点分析

时间:2024-01-18 09:10:53
“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或将在今年成为现实。但随着储能竞争持续加剧,新的跨界者想要冲出重围且发展壮大,已是十分困难。36碳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跨界储能行业的大型企业有37家。36碳整理发现,2023年有14家上市公司在跨界储能后,以失败收场。

这些宣布“跨界储能”的企业未能进入2024年 | 焦点分析

文字| 卢亚宁

编辑| 苏建勋

2023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像储能一样将冰与火的共存推向巅峰。

好的一面是,储能装机容量再创新高。 在1月8日举行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2023年我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全年新增储能投运,装机容量达到21.5吉瓦/46.6吉瓦时,是2022年新增投运水平的三倍。

另一方面,大批法轮功学员被“拍死在沙滩上”。 激烈内卷、洗牌、产能过剩成为最常见的词汇。 价格战已经激烈地进行了一整年,至今仍未停止。 “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将倒闭”今年可能成为现实。

36碳查询数据发现,目前国内涉及储能业务的企业超过16万家,仅2023年新注册的储能企业就会超过7万家。

其中,大量跨境企业进入市场,其中不乏多家上市公司,给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市场增添了新的变数。 然而,随着储能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新的跨界厂商想要突围和发展十分困难。

36碳盘查发现,2023年,共有37家大公司跨界进入储能赛道; 但与此同时,14家跨境公司被洗牌,其中包括不少知名上市公司。

“储能行业没有最好的体量,只有更新。”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2023年底SNEC上海储能展期间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认为:“产能环比价格持续下跌,储能招标价格下降了一个——半年第三次,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业绩和份额都被抢,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是春天,一半是寒潮,这就是我们储能行业的现状。”

来源:视觉中国

“放到位就热”已经不管用了

储能爆发的这两年,外行人挤满了人。 无论是酿酒、卖服装、开发游戏、还是做房地产……都在竞相跨行业进军储能领域。 如果我们分析跨界动机,基本上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自己的业务增长乏力,我们正在寻求第二条增长曲线。 其次,结合政策利好和行业需求,储能领域太火爆,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据36碳网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3年跨境储能行业将有37家大型企业。从下图可以看出,这些跨境企业来自各行各业,涵盖食、衣、住、行、化工、电子等领域。 跨国界的方式大多是收购储能公司或设立新公司。

2023年大型跨境储能企业36碳整理图

当碳减排成为全球性问题时,储能将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必然赛道。 但俗话说“万事如山”。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功转型。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储能领域,企业还未跨过门槛就被淘汰的情况并不罕见。

36碳发现,2023年跨界储能后,有14家上市公司以倒闭告终。

被誉为“女装之王”的老牌服装公司日博时尚就是其中之一。 日博时尚在女装行业颇具影响力。 旗下品牌“博”是集团核心,品牌代言人是知名女演员倪妮。

2023年5月15日,日博时尚公告称,拟收购上海金源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源盛”)100%股权,主营业务变更为新能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等

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次资产重组就结束了。

2023年11月5日,日博时尚表示,公司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即终止收购金元盛100%股权,并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筹集配套资金。 日前,1月4日,日博时尚发布两份关于股东减持股份计划的公告。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ST源诚,一家主营钢铁和煤炭销售的上市公司。 2023年2月,公司宣布收购江西丰锦锂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开始跨界锂电池。 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七个月后,*ST源诚决定转让所持有的丰锦锂能全部股权,并表示:“公司目前不具备继续推动丰锦锂能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能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益。”

跨行业失败的还有杭州房地产公司*ST松都、老牌制药公司*ST必康、医疗器械公司*ST未来。 这些转型失败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跨境锂电池自救:根据规定,*ST字头代表连续亏损三年及以上的股票,其中有退市或其他风险警示。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些企业抓住了新能源的救命稻草,但由于缺乏弹药,最终陷入了双输的境地。

2023年跨境储能失败案例。36碳整理图

“如果你的剑佩戴不当,出去就会有麻烦。” 这已成为这群企业的真实写照。 跨界失败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却也在情理之中。

美克盛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肖岩告诉36碳网:“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有赖特定律。 当产量增加一倍时,成本将下降15%至20%。 但大规模投资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需求波动。 产能过剩和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当前储能产业的“体量”与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体量”并无本质区别,但来得更快。 ”。

储能依然炙手可热,但“瞬时存储”方式已经不再奏效。 更何况,目前新能源侧、电网侧的储能市场机制和盈利机制还不完善,这也造成了很多储能系统利用率低、收益水平明显偏低的问题。 这仍然是很多业内人士的疑问。 解决难题。

“绝大多数储能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调用规则不明确。 目前,仅仅依靠调频和调峰服务不足以支持项目业主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尤其是强制调配储能的情况下。 已经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成本项。”深能诚亿投资总监张胜杰此前接受36碳素采访时表示。

没有两把刷子,基本上是不可能过关的。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对于外行来说,跨界加入这个行业就更困难了。”一位储能行业分析师告诉。

即使在看似门槛较低的储能集成行业,也绝非简单的组件拼接。 从电芯、PCS、EMS,到后期运营、安全消防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统一思考、协调。 。 这个考验的不是拼拼图的能力,而是从0到1的设计经验和后期操作水平。

“与储能在互联网中的作用类似,储能也是电力市场储能的基石。而大多数储能产品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就是接入电网,首先必须得到电网的认可,所以储能产品的本质首先是电力产品,电力电子的能力是基础,其次是电化学的理解、控制算法、甚至现货交易策略的叠加。很多企业都失败了边界,往往以牺​​牲最后一个为代价,缺乏对产品本质的了解。” 源代码资本副总裁雷鑫告诉36碳网。

很多跨国企业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情况下,只能进行价格竞争。 赔钱赚钱的后果就是价格战愈演愈烈,没人赚钱。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格持续下降,12月跌至0.79元/瓦时,较年初近一半,且出现0.6元/瓦时以下的报价。 创下行业新低。

源码资本副总裁雷鑫表示,当前储能市场竞争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 第一阶段,市场上各类供应商鱼龙混杂。 这时,选择产品能力好的企业成为好品牌,即“技术为王”。 第二阶段,储能市场竞争将更加多元化。 是否有历史业绩积累、大规模成本降低能力、品牌渠道能力等都是关键。

“以大楚为例,很多招标文件都明确规定了累计供货业绩门槛,达不到标准的企业甚至无法满足客户。所以这个时候再贸然入局已经来不及了,除非出现极端差异化。”三到五年后,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少数龙头企业集中,结合我国电力现货市场的完善,市场届时将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说。

36 发现,2023年下半年之后,跨境消息就会少很多。 即使是已经宣布跨界活动的企业,很多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将其跨界行为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匹配。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两种工具,很难闯入新的世界。

从跨界普及程度来看,电化学储能领域较为火热,也相对容易进入。 与周期较长的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相比,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周期更短,应用领域也相对更广。

但仅仅专注于电化学储能赛道,不仅僧多肉少,还会加剧当地储能领域的供需失衡。 如今,很多新玩家都对其他领域感兴趣,物理储能就是逐渐兴起的场景之一。

由于原理不同,电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 与电化学储能赛道的普及程度相比,物理储能的普及程度似乎要低一些。 但对于长期大规模储能场景,物理储能更具优势。 目前,压缩空气储能已成为抽水蓄能之外最成熟的物理储能技术之一。

比如制盐企业跨境压缩空气储能赛道,就是将自身禀赋转移到储能领域的实践。

2024年1月4日,苏燕京神发布公告称,拟与国信集团、淮安产投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苏盐井神在跨境储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由于是制盐企业,废弃的盐穴可以作为天然气储罐,储存空气能,因此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36碳注意到,除了苏盐晶神之外,中盐集团、雪天盐业、姜堰集团、苏盐集团等也相继布局压缩空气储能领域。 这些企业都积累了制盐经验。 盐穴资源是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优势。

位于江苏常州的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由中盐集团、中国华能、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来源:视觉中国

美克盛能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严晓提到,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独特的资源或风险预测和应对机制,很可能会失败。 首先是供应链和投资渠道。 成本能控制吗? 二是风险控制策略。 能否支持全生命周期运营? 当然,了解电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电力市场改革的趋势也极其重要。

“在储能行业,越做越发现问题。由于电池一致性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市场政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太多不可控因素,毕竟目前还没有企业对于已经行业十几年的行业来说,对于新能源储能项目来说,如果缺乏对各种风险的预判,很容易陷入困境,这些都是“隐形成本”需要考虑在内。”严枭说道。

根据高工产研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存储市场十大趋势预测,全球储能市场目前正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并将持续如此未来1-2年。 报告指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化、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变化将加速企业分化。

2024年,储能领域将持续火爆,全球储能需求预计将保持高增长。 但与此同时,储能领域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开始褪去,市场洗牌已成定局。 正在从默默无闻的品牌混战走向精英竞争的阶段,那些尚未形成自己护城河的跨国公司将加速发展。 被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