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AI和大模型打败其他车企?刚进场的吉祥物车有点幼稚
靠AI和大模型打败其他车企?刚进场的吉祥物车有点幼稚
已经是2024年了,居然还有造车新势力入局……
近日,吉利汽车负责人张光浩公布了首款产品的设计图,并表示2024年是汽车行业人工智能元年,参数竞争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汽车制造环境。
吉利汽车的首款产品设计确实很帅,但时间已经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各大车企疯狂瓜分市场。 这支造车新势力还有多少? 机会?
01 市场由蓝变红,新人上车难
前段时间,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此前设定的目标是203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汽车行业渗透率超过50%。结果,2023年渗透率超过35%,预计2025年或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提前近十年完成目标。
即便是长期观察和引导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苗圩,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禁惊叹不已。 曾经只是想象的“弯道超车”如今已成为现实。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从蓝海市场向红海市场转变的时间太短。 一些海外传统车企甚至还没有做出回应。 国内老牌车企和新势力已经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在蓝海时代,车企只需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分得一杯羹,但转型为红海市场后,新进入者很难成功到达彼岸。
2015年以来,无数造车新势力倒在路上。 拜腾、汉腾等车企一度很受欢迎,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但最终却破产了。 能生存到今天的,无论销量如何,都可以称得上是精英。
这些在“孤”模式中幸存下来的精英,至少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和用户群体。 如果新势力进入市场,从头开始造车,那将是难以翻越的大山。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现象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红海市场的阵痛是车企的。 在竞争下,产品配置会逐渐增加,价格会逐渐下降。 一开始,任何纯电动汽车的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10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随处可见,20万元左右的B+级好车也有。
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很难容纳新进入者,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比如,小米汽车宣布将于2021年造车,首款产品将于2024年推出。苹果汽车团队几经周折,目前尚未能确定上市时间。 按照目前的进度,可能要到2028年左右才能上市,但部分网友对苹果汽车还是抱有很高的期待。
小米和苹果的汽车产品可能发布较晚,但仍然有成长为行业巨头的潜力。 吉利汽车能否生存下去,难度极大。 原因在于,小米和苹果拥有吉利汽车无法比拟的两大优势。
02 吉利汽车的困境,缺乏信誉和财力
小米和苹果汽车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有钱。 小米集团每年营收数千亿元。 即使没有外部投资,也不用担心钱花光,更不用说有现金的苹果了。 储量总计数千亿美元。
其次,小米和Apple Car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 小米和苹果是全球前三名的手机销售商。 多年来,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知名度,其品牌价值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但吉利汽车的由来是什么?
吉祥汽车的背后是吉祥航空。 航空公司跨境造车的难度有多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先来说说声誉。 吉祥航空并未跻身国内航空公司前十名。 且不说与南航、东航相比,就连以低价着称的春秋航空,名气也比吉祥航空要大得多。
我们来谈谈财政资源。 吉祥航空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营收82.1亿元,同比下降30.23%,净利润-41.48亿元。 吉利汽车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一个“吉利”二字。 毕竟,他们真的很“吉祥”。
吉利汽车进军汽车行业不再是跨界布局新业务,而是航空业务持续亏损的母公司的生存之道。
然而其他车企却早已蠢蠢欲动,各种高性价比产品纷纷推出。 吉利汽车财力不足,品牌价值不如小米、苹果。 生存太难了!
吉利汽车高管深知自身劣势,进入市场较晚且缺乏财力,导致其难以与其他车企进行价格竞争。 因此,张光浩表示,单纯的参数竞争已经过时了。 新能源汽车1.0时代讲的是续航,2.0时代讲的是智能体验,3.0时代讲的是全生态覆盖。 谁的生态覆盖范围广、模型大? 谁表现好,谁就有更好的机会。
规避弱竞争的方案是好的,但吉利汽车真的能在生态和大车型上取得优势吗? 不必要!
传统车企积极与智能设备厂商合作。 财大气粗的吉利汽车甚至直接收购了魅族,以补充智能汽车和生态系统的不足。 其他公司如华为、百度、小米等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而他长期从事互联网技术研究,也做过生态建设和大模型方面的研究。
像韦小力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其创始人都是互联网公司高管,他们对大车型等热门技术极为关注,并纷纷宣布自己的产品将支持大车型。
吉利汽车或许对自己的大型车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极其自信,但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在某些方面取得小幅领先可能还不够。 汽车的整体品质和乘坐体验显然更重要,大车型和AI只能算是补充。
03 2024年,吉利汽车的地狱开始
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三分之一,预计2024年将达到40%~45%。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正逐步追赶燃油汽车,也意味着行业竞争已进入最后一轮。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已经说明了行业现状。 虽然补贴暂定持续到2027年,但补贴金额将继续减少。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25%之后,国内消费者就开始反对电动汽车的特权。 最明显的问题仍然与“钱”有关。 事实上,消费者没有必要反对,当地相关部门也几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石油价格不仅包括汽油本身的价值、增值税、消费税,还包括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城建税等一堆税费。
燃油车少了,钱从哪里来? 有轨电车在家就可以充电,而且很难包含这些税,所以可能只有一种解决方案! 对电动车征收重税!
当然,这一天离我们还很遥远,至少要到2027年之后。到那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恐怕已经达到65%左右。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利于新进入者的生存。 即便是财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强大的小米汽车也可能难以成功,更何况是吉利汽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失魂殷,36氪授权发布。